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杰青不是奖励,只是激励
热度 1 2011-11-16 16:16
什么是杰青?所谓杰青就是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资助的人。 根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管理办法》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是国家设立的 专项青年科学基金 ,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61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评弹与京剧
热度 1 2011-11-13 20:33
评弹是曲艺,京剧是戏曲。戏曲和曲艺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个祖先就是所谓优,或者说俳优。据《说文解字》:优(優),饶也,一曰倡也。饶,饱也。倡,乐( yue )也。人吃饱了,就优闲(后来写为悠闲),优哉游哉,说说闲话,唱唱歌。说说笑笑,使人开心,唱歌跳舞,悦人耳目。有人有此天赋,比别人说得好,唱得好。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从想当然引起的一个错误说起
2011-11-7 15:46
9 月 2 日,我写了一篇博文《这边在上课,那边在烧香——回忆六十年前的小学》。写文章的缘由是看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是 :“ 1. 校园总面积 15000 平米, 2. 校舍使用面积 3587 平米, 3. 跑道长度至少 200 米”(从中央电视台新闻 1+1 摘录)。这办学条件,实在是有点令人生畏( 3587 这个精确到个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7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老乡邻 (3)——我和李钧祥
热度 3 2011-10-26 20:51
李钧祥何许人也?用现在流行的关键词提示,可以这样说: 中国健美运动的先行者——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右派分子——中学数学教师——我家的老乡邻。 李钧祥住在苏州景德路 46 号,我家的右邻,这是一处不算小的房子。门面是单开间,第二进就有两倍宽,再后面是一个大天井,一个三间宽的大厅,楼上是 ...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516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应当留下一点科技史的实物纪录(兼回答《这是什么宝贝?》)
热度 4 2011-10-23 21:45
应当留下一点科技史的实物纪录(兼回答《这是什么宝贝?》)
前两天,我让年轻的朋友看了下图所示的东西 这是一个手工穿孔器。在三十多年前,这个手工穿孔板是我每天必带在身边的,因为我要到计算机上去工 ...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873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4
这是什么宝贝?年轻的朋友有知道的吗?
热度 4 2011-10-21 21:01
下图是什么宝贝?年轻的朋友有知道的吗? 我想调查一下,但是我不知道如何调查,只有用笨办法。 如果有知道那是什么的,请在评论栏里说一声知道。不知道的随便猜猜也行。多谢各位了。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3585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4
老乡邻 (2)——“中华民国之玺”的琢刻者
2011-10-18 21:11
老乡邻 (2)——“中华民国之玺”的琢刻者
50 年代以前,景德路 42 号是一家玉器作。玉器作就是做玉器的作坊,这是一家手工艺 作坊,真正的“个体户”,没有学徒,主人名叫陈燮之。 由于都是门面房,早晨起来,七八点钟,就把 “栅板” 退下。“栅板”者,排门板也(栅,在这里苏州话音“色”)。一排十几块木板,每块宽约八寸,厚一寸许,门面多 ...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68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老乡邻 (1) ——裱画家、篆刻家和画家
热度 1 2011-10-18 20:55
我是苏州人,从 0 岁到 17 岁都生活在苏州景德路 44 号,那里地处苏州市中心。虽然几十年生活在北方,做过自己家的地方还有好些,但是晚上做梦,只要是“家”,一定是苏州景德路 44 号,从来没有别的地方。 据家母告诉我,我家最早住在苏州东中市。中市这个名称就标志着繁华,它的西端是在《红楼梦》中 ...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5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秋日说藕
热度 2 2011-10-13 20:54
写《 秋日说菱 》的时候,就想起了藕,它们都是水生作物。清代文人 阮元诗云:“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 从屈原的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到唐人杜荀鹤的 “ 君到姑苏见, …… ,夜市卖菱藕 ” ,在文人那里,菱和藕往往是在一起的。 古人认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99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