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科技的问题还得靠科技解决
2025-7-10 07:28
科技的问题还得靠科技解决 近日,各种媒体都有很多文章讨论某列车破窗的事情,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正确对待旅客破窗的行为。 这趟列车7月2日因一列货物列车停车不及而发生侧面冲突,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在此后滞留近3小时的过程中,车上断电闷热,许多乘客感到气闷。因要求列车员开车门未果,一名黑衣乘客挥锤将 ...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2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高校招生的本分
热度 7 2025-7-6 07:30
高校招生的本分 据媒体报道,某高校今年首次招生,只在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西五省共计招生50人。在它招生的时候,面试成绩占70%。我为它的这种做法叫好! 我对该校不了解,只是看媒体关于这所学校的一般报道。既然不了解,为什么要为它的做法叫好呢? 只因为它认真。要面试,而且面试成绩占很大的比例 ...
个人分类: 教育|77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7
杂说“管”
热度 2 2025-7-2 07:24
杂说“管” 在《杂说“竹”(3)》中,我们说到了用竹子制作的各种乐器,如竽、笙、笛、箫等。又说到古人用一定长度和口径的竹竿制成了律管。用这些律管管吹奏出十二个标准音(即十二律),其中奇数为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偶数为六吕(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合称“律吕”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33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杂说“竹”(3)
热度 3 2025-6-27 07:30
杂说“竹”(3) 竹子的地上茎有中空的结构,一段竹子中的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往往在人耳能够感觉到的声波范围内。一定节奏和旋律的声波,使人快乐,就是音乐。竹子是制造乐器的最重要原料之一。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懈溪之谷,以生空窍厚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201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杂说“竹”(2)
热度 3 2025-6-23 07:26
杂说“竹”(2) 竹子身姿挺拔,四季常青,自古以来,便被赋予君子的品格。中空象征着虚心,有节象征着有气节。 这样的美好比喻从两千九百年前的《诗经·斯干》里就开始了。该诗开头是这样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潺潺涧水,幽幽南山。竹林稠密,松树 ...
个人分类: 教育|5723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3
杂说“竹”(1)
热度 3 2025-6-19 07:23
杂说“竹”(1) 古人说起动物,往往称兽禽介鳞或者鸟兽虫鱼,这是古人对于动物的分类。说起植物,则说草木,也是古人对于植物的分类。 如果仅仅把植物分成草和木两类,那么竹子放在哪一类?是草是木?亦草亦木,抑或非草非木? 《说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认为是草。冬天就开始生长,冬笋是也。又,竹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7400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3
顽强的树
热度 1 2025-6-14 07:30
顽强的树 从五月下旬开始,华北平原的中南部就到“高温时节”了。今年济南从6月1日到13日的13天中,最高气温在38℃的1天,37℃的2天,36℃的2天,35℃的2天,34℃的2天,33℃~30℃的各1天,实实的盛夏了。 校园里由于大树成阴,在林荫道上散步还算阴凉。抬头看看路边的大树,想起来,多年以前,这些树都曾经被修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5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想法
热度 3 2025-6-10 07:23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想法 人写文章大概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别人要求自己写,不得不写。例如,工作中的“文章”,如申请、汇报、总结、与其他单位的联系等,都是工作任务,一定要写的。又如,考试时要求的作文,也是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写的。 另一种情况就是自己想写。例如自己研究工作的学术论文, ...
个人分类: 教育|6419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这些学校的做法错了
热度 2 2025-6-6 07:40
这些学校的做法错了 前些天,某大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的校庆,各兄弟学校都对该大学表示祝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有人发现,很多学校在微博上向该大学祝贺所用的大段文辞非常相似,很多著名大学发出的贺词甚至一字不差,只是署名不同罢了。他们开玩笑说,这些学校贺词的“查重率”达100%。 如果贺词只 ...
个人分类: 教育|166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杂说“书”(4)
热度 2 2025-6-2 07:24
杂说“书”(4)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都走上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进程。 千百年来,书籍的印刷一直是木版印刷的天下,都是手工操作,效率很低。十九世纪中后期从国外传入的石印机和活字铅印机改变了这种情况。 所谓石印是以天然多微孔的石油石作为版料,利用脂肪性转写墨,在石版制 ...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65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2 0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