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曹丕的“床”看李白的“床” 精选

已有 11188 次阅读 2014-12-29 07:47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李白, 静夜思, 曹丕, 坦腹东床

从曹丕的“床”看李白的“床”

如今不知道是否因为信息时代,科技发达了,人们的发明创造多,奇谈怪论也层出不穷。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恐怕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从小就会背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第一个字“床”,传统的理解都是睡觉用的。一个客居在外地的人,晚上想家了,睡不着觉,闭上眼睛又睁开,辗转反侧,翻来覆去。刚刚迷迷糊糊了一会儿,又睁开眼睛,看到床前的白茫茫的,难道是下的霜?嗨!哪里是霜,分明是明月之光。

可是,现在说,错啦!各位去查一查网上关于这首诗里床的意思,一片这样说的声音:“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应当说大诗人是站在井边上,看到井栏前面白花花的一片,像个下霜的样子。于是,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低下头去想孩子他娘啦。

据说,这样解释的理由是:1.明月怎么能够照到房间里去。2.床也可以有“井栏”的意思,还是《辞海》上说的。有个什么“理事”写了一篇什么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了。还有什么人跑到“央视”去演讲。于是,大家伙就跟着说起来,好像不这样说就不够时髦。“百度”上面一说,网上就一片附和之声,竟然说那才是“正确的解释”。

明月能不能照到房间里去?我想每个正常的人都知道,月亮不是永远垂直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相反,倒是正正在头顶上面的可能性很小。有人说,过去没有玻璃,窗户上是半透明的“明瓦”或者是窗户纸,月光透不过来。那窗户是不能够开的?

再来看床是“井栏”的解释。床字自然有井栏一义,《辞海》和所有其他工具书也都这样说的,基本上都是床字多种字义之中的最后一种。但是,在这里却决不能解释为井栏。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至少有两个矛盾:1.为什么说“床前明月光”?难道月光只照井的前面,不照井其他三面。2.人既然已经站在井栏跟前,月光照下来,他什么时候知道的?如果月光是走到井边之前就照过来了,那么他一定要踩着月光地走过来,踩都踩过了,这就不可能到井边再去“疑是地上霜”了。难道李白先生能够不经过月光照过的地方直接跳到井边,抑或从井里面爬出来,看到月光?抑或他闭着眼睛站在井边个把时辰,猛一睁眼,啊,月光照在他前面的地上,于是,“疑是地上霜”。

当然,上面都是挑毛病的说法,还是正经来看一看这首诗与其他人诗的联系。

我们来看看曹丕的诗《燕歌行》,曹丕要比李白大五百多岁,这是一首写在家里独守空房的妇女在秋天思念其远方丈夫的诗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我们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大雁南飞,独守空房的妇女在家里忧来思君,泪沾衣裳。而此时,正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这种情景与李白《静夜思》的情景是否可以说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是客在外思家,一个是家人在家思客罢了。

这里,明明白白地写上了“明月皎皎照我床”,一个是明月皎皎,一个是照,一个是我床。

汉·杨雄《方言》:“床,陈楚之间或谓之笫”。《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床笫之言不逾阈” 。床这样私密的东西,谁能够随便用“我床”这样的辞语,更何况是一个孤居在家的妇女。如井栏那样的公共空间决不能说成“我床”的。

曹丕诗里的女主人公可以在空房里的床边思客居在外的丈夫。李白诗里的客非得要到井边去思家不可?

明月可以照到曹丕诗里的女主人公在空房里的床前,就不能照到李白诗里客的床前?

抑或我们也必须让这位妇女大半夜的跑到井边去哭?

古人为前人的诗作注释时,凡是一般的“常解”就不做注解,只有非常规的解释才作注。自从李白写《静夜思》以后的一千三百来年之中,谁也没有给那里的“床”字作注解,说明前人都认为是睡觉之床,没有必要作注。

也有人说,唐朝和以前的床是如今的“马扎子”,只能够坐,不是睡觉用的。这也站不住脚。看看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 写得明明白白,说王羲之“在东床上袒腹卧,敞着肚子躺在东面的床上,这是成语“坦腹东床”的来历。《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比李白大三百岁。

如今,《静夜思》这首诗是小学生的读物,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很谨慎地尊重前人的看法。一千三百来年人们都是说睡觉的床,我们偏偏别出心裁要来一个“井栏”而且搞得网上跟着一片乱说。

我们不能这样误人子弟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854638.html

上一篇:说教师收入分配的“工分制”
下一篇:报春的蜡梅
收藏 IP: 60.216.171.*| 热度|

43 朱教君 武夷山 王云才 尤明庆 禹荣明 李泳 侯沉 赵建民 柏舟 徐晓 冯珞 张文军 谢力 文克玲 葛兆斌 马春旺 张文增 李轻舟 黄永义 叶华 孟庆仁 冯喆 肖海 鲍博 彭雷 陈筝 陈学雷 李土荣 郭战胜 米春桥 康建 赵美娣 刘光银 戎可 zhngshai GDHBWQ jiareng biofans zjzhaokeqin gxt liangzx qcs1002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