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国庆说“节” 精选

已有 10358 次阅读 2014-9-30 07:33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节日, 国庆, 中华民族, 简化字, 竹子

国庆说“节”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来说一说“节”。

现在的节字,是一个简化字,它是繁体字是“節”。“節”字是怎么简化的?那是楷化了它的草字。竹字头写起来很麻烦,写草字的人总是把它写成草字头,写得草了,下部“即”字的左半部份退化成了草字头与“卩”之间的连接,人们再把它楷书化,于是就成了现在的“节”。

節字的原义是竹子的节,所以是竹字头。在古代,節与卩是相通的,常常相互假借。卩的原义应当是人体的关节,老百姓俗话“骨头节”,不过后来就与節等同了。为什么简化字不用这个卩呢?我想大概这个卩已经先被“注音符号”用了。注音符号卩相当于如今汉语拼音的Z。实际上,百十年前節字的正规声母还是Z。用戏剧中的术语说,这是一个“尖字”,如今在京剧中,其声母仍然是Z。这是一个入声字,韵母发音非常短促,音刚发出来就堵塞住了,与竹节的节非常相像。如果拉长了音读jie—,发出的声音就不像竹节的堵塞了。

但是,在东汉的著作《说文解字》中,卩字的意义已经被说成了“瑞信”,也就是凭证、印信,也就相当于如今从国家的“国玺”到个人的私章。当然,最早的时候并没有纸张,所以不可能有如今这样多盖着大印的文件。这些卩用的是实物,据说,君主用的是玉质的,颁发给高级官员的是金属的,再往下的便是竹子的。

传达上级的命令也一定要有凭证,也就是節(卩)。有凭证才能够使接受命令的人相信,所以这凭证称为“印信”。“印”字的写法就是手里抓着“卩”。“命、令”两个字里面便都有这个卩字。“令”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亼”(音集,集合的意思),下面一个“卩”,拿着卩把人集合起来,传达命令。“命”字不过是在令字边上多了一个口,口头的令称命。现在就统称为命令了。

从古到今,最重要的命令莫过于调兵遣将。掌握兵将者,当然手中有君主颁发给他的节,调兵遣将时,传达命令者所持的节必须与掌握兵将者的节相符,所以称为“符节”。有名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夫人所窃的就是这样的符节,即兵符。

受命出使,也必须有节,所以称为使节,这个称呼一直用到如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不肯。在他被匈奴人扣起来放逐到漠北的十九年中,他不忘使命,手中始终持着汉朝颁发给他的“节”,也就是那根竹棍。

为什么苏武的“节”上的重要部分是竹棍呢?我看,实际上,最早的上述所谓“瑞信”的节,就是一节竹子。您看,一节竹子做上记号,剖成两半,君持一半,臣持一半,到时候一合,这种自然界的产物,没有两个完全一样,根本无法伪造。所以,“符”、“節”两个字都是竹字头。至于玉的、金属的“符节”,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君主们嫌竹子太低贱,掉了他们的身份,才做起那些贵重的符节,而竹制的符节只给低级的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符节样式会越来越多,就像苏武的节就不是上述简单的符节了,但是在证明其身份的“节”中,竹子始终应当是重要的元素之一,而符節这些汉字更是千年不变。

由于竹节是作为证明身份和所执行任务凭证的“瑞信”,人们便把很多品德加到了竹节上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约束,“節,竹约也约,缠束也。竹節如缠束之狀。”(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就是说,竹子的“节”约束着竹子。“节”字就有了约束的意思。

“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义,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唐·孔颖达《易·节·疏》)。这就是说,节是整个制度管理的大事。所谓节制,就是指挥管理,就是控制。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没有了指挥管理,失去了控制,成了无政府状态,那就是最大的灾难。一个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强。

由于节是约束,而坚持、把持称为操,君子要坚持对自己可能产生贪欲恶念的约束,这就是节操。自古以来,人们就最讲究节操。《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说话容易,真正做到不容易。有些人做官之初也想做一个好官,做官后看到别人在贪、在享受,自己把持不住,于是自己也去贪,失去了节操,最后锒铛入狱,悔之晚矣。

人们在一起生活,对于自己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就要有所以约束,这就是礼节。当然,人们必须遵守法律,但法律只是对于人们的言行作最基本的限制,礼节则是更高级的文明规范。

约束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体现在物质方面的表现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节约、节制、节俭。《周易》、《周礼》中都要求人们“节饮食”。那时候,能够挥霍、能够大吃大喝的还只是统治者,君主或大臣,如今,物质已经非常丰富,即使是平民百姓,吃饱肚皮已经不成问题。营养问题往往不是缺乏基本的能量摄入,而是某些营养成分的严重超标。在发达国家,看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往往可以从体型上看出,凡是体态肥胖的差不多就是穷人。我们国家是后发展的国家,千百年来大多数人吃不饱的时候为多,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大多是没有多少文化和节操的官二代和流氓无产者,由他们来引领的消费潮流往往是畸形的。如果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和其他物质欲望,随意捕杀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浪费地球上的资源,真是要引起生态和资源灾难的。

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而竹节是一节竹子的开始和结束。所以,人们把自然界和人类某些行为的周期性称为节律。

胎儿在子宫里便感觉到母亲心跳的节律,出生后受到与之相似的轻轻摸拍便容易安睡。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宣泄,或歌唱,或击打器物,手舞之,足蹈之,这就是音乐舞蹈,其声音强弱的交替反复便是节奏。《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打击乐器最能够使人兴奋,就是因为其节拍鲜明。

大自然的变化更是以一定的节律来进行。日升日落、月盈月亏、春夏秋冬,总这样的周期往复。人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定若干节点来表征所处的状态。于是,我们有了二十四节气。各地的农民都有各自的二十四节气歌,来提醒人们在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农活。

古人进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的时间往往逐渐固定在一年之中的某一天,这就是节日。现在流行的中国传统节日差不多都是从古人的祭祀活动开始的,所以,过去提起过节,人们首先要做到事情就是祭祀,也就是说,祭祀是过节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的帝王是总是自诩得到“天命”的,于是他们总是与天神有关,皇帝的生日也就成了节日,在清代,这称为万岁节。由于要“举国欢庆”,所以万岁节也俗称国庆。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决定以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规定的国庆日,老百姓就称之为国庆节或双十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

在我们祖国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坐标轴上,1949年的10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那时起到现在,只有短短的65年,我们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口蕃衍了九亿以上,而且老百姓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丰衣足食。我们多少代祖先“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的梦想,在我们这里实现了。我相信,只有我们继续努力,我们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831918.html

上一篇:“头两斤”与梦
下一篇:重阳节与千佛山
收藏 IP: 112.231.183.*| 热度|

20 郑永军 戎可 麻庭光 武夷山 黄永义 逄焕东 葛肖虹 葛兆斌 科学出版社 尤明庆 鲍海飞 高绪仁 温世正 赵美娣 高建国 孙学军 刘光银 徐晓 biofans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