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三个苏州小考 精选

已有 8830 次阅读 2012-8-10 06:49 |个人分类:闲说苏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苏州, 四川, 大连, 金州, 平江

中国人大概极少有不知道苏州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话,使得即使生活在最偏远旮旯的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也都向往着这人间天堂。但是,一般人只知道在各地有许多个苏州街、苏州巷、苏州路、苏州河,苏州桥之类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真的有过三个苏州。

州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东汉的时候,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后来渐渐地贬值了,但级别仍然在县之上。两千多年以来,全国有数不清的这州那州,历史上的苏州也有三个之多。

 

第一个是最老牌的,也是今天还用着的,大家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

这个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都城,所以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它都称为吴郡。早先,州是郡的上级,可是,在南北朝的时候,乱了套,到处升级,郡都争先恐后的被升成了州,而且名称重复,像徐州、兖州都有四五个之多。于是,隋统一天下之后,索性下令取消郡,一律称为州。照理说,吴郡应当改为吴州,但是,当时已经有了好几个吴州了,所以,以吴郡郊外有姑苏山为名,取名苏州。古人认为,当年吴王在姑苏山建姑苏台,与西施在那里厮混,最后混灭了国。取名苏州,大概有那么一点警戒的意思这里面。这样,就诞生了一个后世大大有名的苏州。

从那时开始的1400多年里,除了几次短时间又改称吴郡之外,苏州这个名称是被人们公认了。1113年即北宋政和三年,由于宋徽宗名义上曾经在苏州任过职,他做皇帝后,便把苏“州”升格为“府”,称为平江府,元代沿袭,又升为路。但是,人们在非正式场合仍可以称苏州。一直到明代才又回称苏州,不过,后面多了一个府字,称苏州府。

平江(府、路)这个名称,从1113年开始,到1367年(明太祖吴元年),也用了250多年。可是,由于苏州这个名声太大,完全淹没了平江这个名称。加上湖南有一个平江县,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与秋收起义齐名的平江起义,又出了许许多多将军,所以,在现代,那个轰轰烈烈的平江县的名声,又完全压倒了平江府。这样,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很少知道苏州曾经被称为平江府有250多年之久。

中华民国成立,取消“府”,只有省县两级,于是苏州府又改称吴县。1928年,曾经成立苏州市,以后又撤销。但是,人们大概只是在正式的场合才称吴县,一般的情况下,都称苏州。苏州已经改不掉了。1949年以后,一直称苏州市。

这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苏州。

第二个苏州却在关外辽东半岛,就是今天大连附近的金州。

早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于金州地置卑沙城。

据《辽史·地理志》:“苏州,安复军,节度。本高丽南苏。兴宗置州统县二:来苏县,怀化县。”这就是说,那里原来属高丽南苏,底下的县有来苏,应该是南苏归来的意思。有人认为南苏这个名称与苏子河有关,姑且作为一个看法吧。辽兴宗(1031-1054年在位)相当于北宋的仁宗皇帝时代,也就是说,大连附近的那个苏州的设立,在与范仲淹、包拯差不多的时代。

又据《金史·地理志》:金袭辽制,仍置苏州。皇统三年(1143年)降苏州为化成县。贞祐四年(1216年)升化成县为金州。

这样,我们知道,大连附近的那个苏州差不多存在了100年之久。

由于辽国与宋不属一个朝廷,所以州即使重名关系也不大。实际上,辽国的许多州如湖州、通州等都与北宋重名。

金国的苏州(引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第三个苏州却在大西南,现今四川省的冕宁县,在四川的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那是一个过去看起来很偏僻的地方,其实西汉的时候就在那里设县了,为笮秦、台登县。元代在那里设置了一个苏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称苏州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称宁番卫,辖境相当今冕宁、喜德两县地(见《明史·地理志》)。清雍正六年(1728年)卫治改为冕宁县。

193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此地,刘伯承与彝族领袖小叶丹在这里的鱼海子(今彝海)歃血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的胜利争取了时间。这件可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也发生在当年的“苏州”。

在元代,现在的苏州称平江路平江府,所以在四川的偏僻地方有一个苏州大概问题也不大。到了明代就不好了,因为现在的苏州又改回来称苏州府了,所以明代的那个苏州卫只存在了六年就赶紧改名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600714.html

上一篇:疾病与儿歌
下一篇:从爱字和忧字说起
收藏 IP: 39.71.10.*| 热度|

7 鲍海飞 曾新林 朱晓刚 辛晓十 anonymity zhangcz07 iKingc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