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这边在上课,那边在烧香——回忆六十年前的小学

已有 3696 次阅读 2011-9-3 15:28 |个人分类:我的回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小学, 城隍庙, 校舍

       我的思想真是迟钝了。直到晚上看电视,才想起91日是小学开学的日子,而我上小学至今已经正好60年了。躺在床上,回忆起我的小学。

我的小学是苏州景德路第一小学。其校址原是是城隍庙的一部分。苏州城内原来共有四座城隍庙,一府(苏州府)三县(吴、长洲、元和),全国独一无二。景德路第一小学就设在长洲县城隍庙该小学建于清末,用庙里的殿舍,把泥胎木雕的老爷们请走,就成了教室。所凑成的六七间教室,大的大、小的小,窗户还是原来的落地长窗,上面是小的木格,把明瓦*换成玻璃而已。有的略亮堂些,有的则暗得要命,阴天下雨,一盏昏暗的白炽灯,看不大见黑板上写的什么。有一片空地,大概有大半个篮球场大小,作为操场。有一间最大的殿舍,作为礼堂,全校同学,挤挤插插的能站在那里开大会。

房舍虽然小而暗,教学倒是很认真的。所有的课程都认真地力求教好,语文(包括写字(即现在的书法)、作文,这是分开打分的)、算术、体育、音乐、美术、自然、地理、手工劳动等等,要求都很严格。

音乐教室就设在城隍老爷的大殿,连城隍老爷都没有请走。大殿的北部供着城隍老爷,南部是教室,角上有一架风琴。上课的时候,常有四乡的农民来烧香。烧香者烧他们的香,我们唱我们的歌,当时也不觉得有多大的干扰。小学里学会的许多歌曲,现在也没有忘记,小学里教的简谱,当时就能自己看谱唱老师还没有教过的歌曲。

小学距离我家只有五六十米,我四岁就央求大人让我到学堂(吴语称上学为到学堂),于是就去了。当时共和国刚建立,上学没有年龄限制,学校问几个问题,能答上就行。因为不用穿马路,自己上下学。记得只有一次遇到了麻烦,一条大狗站在弄口,我不敢过去,吓哭了(那时候街上一般没有狗的)。

一年级的事情不大记得了,有点印象的是有一次算术课老师提问,我算对了数字,一紧张,把几个人说成了几只人,引起哄堂大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单上就有十个“超”,这使我非常骄傲。成绩单上包括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等等。那时的成绩等第是超、上、中、可、劣,以后换成了优、上、中、可、劣,又换成优、良、中、差。

我的同学小的比我大一两岁,大的则比我大四五岁。似乎大的跟大的玩,小的与小的玩。大的并不欺负我们小的,我们也不惹他们,需要一起游戏时跟着他们就是了。有一个我的同桌女生叫毛兰珍,之所以还有印象,是她家就住在与学校相邻的雍熙寺的山门里。雍熙寺弄有一条支巷叫杀猪弄,里面的人家大都是用破转头在废墟垒起的低矮的房子,也有好几位同学住在那里。大多数同学的家里是开小店的和手工业者如编笼子的、打铁的、裁缝等等。有些在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干活了,没有上初中。大多数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不知道他们后来做些什么。我的同班两位好朋友都是年龄较小的,一个叫裘中庸,后来考上了上海交大;一个叫张作霖,上了华东化工学院。那时候,能上大学的比例是百分之一,全国每年招25万大学生。算上我(中国科大),仅算我们三个(都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我班这四十来个人,上大学的比例真可算很高的了。可见一个学校,不管大、中、小学,最重要的不是房子,不是操场。

1966年夏天,当我回家去看那所学校时,它已经变成了教育局的一个招待所。东邻的雍熙寺已经拆了,成了“月中桂”日用化工厂的车间。现在,据说长洲县城隍庙的大殿仍然还在,又新塑了城隍老爷,不过我还没有机会回去瞻仰。

 

*明瓦是用蚌壳加工而成的一块块两寸见方大小的半透明薄片,旧时嵌于窗户以取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4825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救救他(她)们!——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和经济收入问题
收藏 IP: 119.162.53.*| 热度|

1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