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与人们生活越近科普越难做 精选

已有 4015 次阅读 2024-1-31 08:18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与人们生活越近科普越难做

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目的,首先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科学家自己有好奇心,他探索世界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只是放在自己肚子里,或者藏诸深山。他需要告诉与他志同道合的同仁,与他们商量,以确定他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足够正确。最后,他还需要把科学家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告诉公众,使这些知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家的科学水平都提高了,人类的进步才能够更快。

把正确的科学知识以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让大家都知道,这是科学普及,即科普。传播科学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人们在学校接受科学基础教育,树立起基本的科学思想,为一辈子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全体公民进行科学的宣传,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也是每一个接受过科学训练,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社会成员的光荣职责。

我是一个退休教师,一辈子从事科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所以也注意浏览网络上各个学科的科普文章,对于大多数学科的科普文章都有一点兴趣。但是,也就浏览一下而已,有的能够留下一点印象。下面说说我对科普状况的若干印象。

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是传统的基础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医学和药物等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读了近些年的科普文章,我得到了这样的印象:离开我们普通人生活越远的学科领域,科普做得最好,最活跃,科学家最敢说话。

天文学就是如此。它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最远,黑洞、引力波、脉冲星、流星雨、外星球上的水分等等,每一次天文事件,每一个天文发现,天文学工作者都能够掀起一股宣传的热浪。再加上人类的航天事业,空间站、探月、探火星或者要在月球或火星是建立基地的设想,都能够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同样,地质、地理等地球科学的科普工作也比较好。

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例如化学,则很少有较大影响的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这些人们的生活最近的领域,那些反科学的流言也就最多。很多谣言还假借国家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名义,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或者假造一些组织名称如国务院抗癌组等,发布诸如什么是健康食品,什么是抗癌食品,什么是垃圾食品等等。很多谣言屡打而不死,过一些时候就流传一次。

为什么与人们生活越近,这些流言会越多呢?容易看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人制造和传播不实之言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流量。对于这些人,流量就是金钱。到了老头儿老太太们的群里,没有了流量的问题,大家都很关心同伴或后代的健康,因而争相转发,当然也有让别人注意自己,赢得面子的问题。

什么问题能够赚的流量?那就是与人们生活接近的问题。说得越是吓人,看的人越多。“语不惊人死不休”,各种类似“科技与狠活”的传言于是乎大行其道。

离开人们生活很远的领域,关心的人少,而且这些领域往往“高而冷”,造个谣言还要有一点文化科学知识,成本高收益低,自然流言就少。即使费劲造了一个什么天文领域的现象,也一定要与人们的手机是否容易损坏联系起来,才能让流言广泛传播。

另一种原因,则是生产领域的竞争。一种新的生产力的诞生,往往会引起旧生产力的衰败。当年火车被引进中国,就有关于火车对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有害的许多谣言。如今更多的新科技的进步或者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引进,往往引起若干旧产业从业者的嫉妒,制造谣言进行破坏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制造谣言往往不费力气,可是要辟谣就不那么容易,特别当谣言已经广泛流传开来之后,辟谣就非常困难。

一个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往往就是似是而非。要分析清楚似是而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有的需要查清事实,有的需要讲清道理。这些都不算容易做到的。

做科普,要辟谣,要讲事实,讲道理,都是很费功夫的,费时费力。有这样一段名言:“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他可以有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则要用气力,它要根据客观实际,并受客观实际检查……”用这段话来比附造谣言和做科普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正常的情况下,许多科学家是愿意做科普工作的,即使这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如今的科学家都属于各个单位,这些单位对于科学家的考核评价都极其严格甚至近于苛刻,使得科学与教育工作者的“内卷”无比严重,而科普这样的事项却并不在考核评价的条件之中。一般人不可能不重视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定首先要顾及考核和评价条件中规定的工作,而不是与考核评比无关的科普。

做科普工作,必定与反科技进步的势力发生矛盾,从而受到反科技进步势力的攻击。我看到,有一位中国农科院的女研究员,做农业方面的科普宣传,她所说的都是很正规的科学和技术常识,并没有出轨的地方或哗众取宠的高调。我看了视频上人们的评论。那个平台上的评论可能是没有审查就直接显示的。虽然大多数人称赞她的讲解,但是对她进行毫无根据的直接辱骂也并非个别。有些人甚至一遍又一遍地对她的相貌进行恶劣的人身攻击,而其原因则仅仅由于她宣传了科学、宣传了新技术。即使有的视频与那些新技术无关,有的人还是无休止地辱骂。

我很佩服这位女研究员的定力,我相信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仍然坚持做这样的科普宣传的。

大概在远离生活的科学领域,这种情况会很少。

但是,实际上,在接近生活的科技领域,似乎更需要好的科普工作。如何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是值得大家注意和认真讨论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19983.html

上一篇:杂说“斗”
下一篇:过小年吃饴糖
收藏 IP: 39.71.136.*| 热度|

28 郑永军 史仍飞 王从彦 王涛 张晓良 刘进平 张俊鹏 崔锦华 刁承泰 岳建军 周忠浩 尤明庆 王立新 信忠保 梁洪泽 聂广 彭真明 贾玉玺 苏德辰 刘浔江 武夷山 晏成和 陈志勇 孙学军 马鸣 王成玉 许培扬 孙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