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 精选

已有 17180 次阅读 2023-10-10 08:29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

在我国,一流的大学几乎都在一流的城市。好一些的大学也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我们不能搞得平衡一点,让不发达地区也多一些一流的大学吗?

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说明一点,本文所说的一流,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城市,都是指在中国大陆的一流,而非世界一流。

现在的一流大学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这是因为当初要设立一所大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只有这些城市能够满足。

首先,那里的交通方便,国内外的教师、专家都容易到达那里。而是否能够办好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看校长和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行者,聘得高水平的教师是建立一个好大学最重要的条件。高水平的大学必须与世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接轨,需要常常有世界各国高水平的学者来交流、讲学。做学术研究需要各种器材、物资,这些都必须容易而且快速取得。同时,也必须方便学生的来学校学习。所有这些都需要交通的方便。

其次,那里需要有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各种生活物资的供应都必须是较为优质而充足的。那里必须有各种合适的生活配套设施,例如良好的中小学教育,优质的医疗卫生机构、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等。

那里需要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比如较好气候条件,有美丽的自然山水。

那里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秩序,相对富裕的周围社区。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国家一流的城市才能够基本满足。

所以,当初这些大学都建立在沿海各都市,就不是偶然的。

另外,我国教育的传统是官办教育。明清时代,京城有国子监,各省的省府有学台主管教育,还负责该省的乡试,各府有府学,州县有州学、县学等等。到了清末民初的改革,仍然是要求按照地方行政级别的不同,分别建立大中小学。所以民国期间,有名的大学,除了青岛的山东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和厦门的厦门大学之外,大概全部都在两京、津、沪和各省省会城市。1949年以后的一个时期,各主要大学也仍然主要在京津沪和各省省会城市。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国家曾经试图把沿海地区的一些一流大学迁往中西部,但是,结果仍然没有改变一流大学大多在沿海大城市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人才的流动远比计划经济时代宽松得多。于是,“孔雀东南飞”、“北雁南飞”成了国内人才流动的“主流”。除了国家重点扶持北京的个别大学以外,高等教育愈加显示出东胜西、南胜北的现象。其原因也正在于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办学条件,更加有利于东部和南方。

人才流动为什么会“孔雀东南飞”或“北雁南飞”呢?无非是要有一个更合适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人要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是人天生的要求。要有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能够作出更好的工作,其工作成绩能够得到人们的承认和赞赏,这是人的荣誉感所致,同样也是一个人的自然要求。有了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够成为一流大学。这是一流的高等学校需要在一流城市的最重要原因。

那么,如果现在把一些一流的大学往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迁移,是不是可以使得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得平衡一点呢?

不能!人为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把一流大学迁往欠发达地区,不可能长久地振兴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从总体上说,反而损害了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

一流的人才如果到了一个不能发挥其最大效果的地方,比如,不能最快地得到他所需要的物质,没有非常好的工作条件,难以与世界一流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没有很好的学术助手等等,就不能发挥其最好的作用,他就难以作出在更好的条件下那样出色的工作,这就是人才的浪费。所以,迁校不是发展后进地区教育的好办法。

有同样水平人才的学校,在较好的条件下,其发展总是更好一点。例如国家曾经把某所一流的大学从东部沿海迁到西部,当初据说是把最好的部分迁走的,留在东部的力量远不如迁走的,但是过一些年,东部的部分仍然发展得好于迁走的。那几所在1970年左右迁出北京的大学也是如此。把大学从北京迁到办学条件远不如北京的地方,总是使得学校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阻止人才“孔雀东南飞”之类的现象,我们是否可以用行政的手段禁止人才的这种流动呢?运用行政的力量当然可以有一时的效力,但是却会产生对长期发展不利的恶劣影响。人的才能的发挥是与其积极性相关的。他要出来,却又被禁止出来,能够有最大的工作积极性吗?没有了积极性,人才也不成其为人才了。另一方面,人才也必须是流动的,如果只能进,不能出,那么谁还敢进来或肯进来呢?没有了后续的优秀人才,而不能出去的人才又由于心情不好而工作积极性差,那里的工作就很难做好了。

所以,一个地方,想办好一个高等学校,首先需要搞好那里的城市和农村建设,把那里建设成为一个近乎一流的城市,把附近的农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也就是说,在一个落后的地区,一个破败的城市里,不可能成长出一个一流的大学,即使原有的较好的大学,也将衰落下去。

照这样说,在我国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各地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均衡发展了吗?

确实如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时候,高等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均衡。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不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时候,实际上高等教育也用不着平均发展,这是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有极大不同之处。

我国,现在的初等教育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的教育离不开其家长,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高度结合。所以初等教育必须离学生的家庭很近,使得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这就要求中小学应当非常均衡地分布,不要有什么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这一点,我们现在虽然在理论上有了一点认识,但是实际工作做得很不够。很多地方甚至还在反其道而行之,搞那些超级中学,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大学却不是如此,大学生是成年人了,需要离开他们都家庭,独自生活和学习。而且可以进一步说,只有离开了他们的家庭,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走得远一点没有关系。一流大学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在各地的招生名额上做到比较公平即可。那些后进地区的大学生到先进的发达地区学习,看看发达地区的样子,学习发达地区的各种做法,对这些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应当指出,我们如今在许多问题上的做法都是“拧巴”的。中小学生需要与他们的家长在一起,需要由他们的家长作直接的监护,但是,各地对此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许多农村的子弟不能在他们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学习 ,存在许多“留守儿童”。这些非常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

大学生需要独立生活和学习,而很多学校和家长却不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问题。家长总要管着大学生,生怕出一点事情,出了事情就到学校闹,而学校也怕出事情后不好处理,因而一有一点小事也总会像对中小学生一样去“找家长”。这些则严重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熟。

中小学需要均衡发展,却不均衡,人们也都想上比别人更好的中小学。大学的发展不可能实际上也用不着非常均衡,人们却希望它平均一点,最好教育部给每一个省都配备一所“北京大学”一所“清华大学”。

其实,一个省区的教育对于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不在于有多少一流或高水平的大学,恐怕更重要的是其基础的教育,包括中小学的基础和大学的基础。我们现在基础教育的问题很大,主要表现在各大中小学只重视考试,而不是实际水平的提高。只重视考试的结果是华而不实,学生“肚子”里没有真货色。(说两句略远一点的话,如今人们总是抱怨足球、篮球上不去,其实问题主要不在那些运动员,教练员,更在我们的教育,我们如今有多少青少年在真正锻炼身体,真正爱好体育活动?没有几个。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升学,只是整日价苦苦做题。)

如果一个省区的中小学能够不追求升学率,不在初中和高中花这么多功夫去复习和“刷题”,而是真正地让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如果在那个省区的大学,不去考核发表多少论文,不去追求各大学在所谓排行榜上的位置,而是老老实实搞教学、做研究,那里的大学必定能够搞得好,那里出来的大学生才能够是有真才实学的。搞好了这些基础教育,对于那个省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够真正起到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发展若干年,一流城市和一流大学的不产生才是奇怪的事情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05342.html

上一篇:杂说“含四点的字”
下一篇:杂说南京与苏州(1)释名
收藏 IP: 39.78.111.*| 热度|

33 王涛 孙颉 朱晓刚 王建设 李文靖 张晓良 贾玉玺 尤明庆 晏成和 王安良 白蒲 郑强 郁志勇 张坤 冯兆东 崔锦华 孔玲 璩存勇 李学宽 谌群芳 郑永军 杨顺楷 展婷变 武夷山 姚伟 逄焕东 段含明 白龙亮 微著 许培扬 牛凤岐 guest59539633 Mo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