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如何避免让许多人“上了个假学”?

已有 3614 次阅读 2019-2-21 08:00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远上寒山石径斜, 审音, 异体字, 统一

如何避免让许多人“上了个假学”?


近日,许多人都在议论小学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改读“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改读“qí”等,以及一些公布多年而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读音变化,例如“确凿”的读音不再是que4zuo4而是que4zao2等等。

对此,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也有人说上了多年学“成了文盲”,还有人质疑改读音破坏传统文化,更有人表示有些发懵,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19日,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但是,按照“教育部有关部门”如今的做法,无论其即将公布的“审音”是什么结果,总有很大一部分人会“上了假学”、“成了文盲”。因为现在社会上对于很多字的读法就是不同的,“权威字典”上对很多字的读音也是有分歧的。无论“教育部有关部门”怎样认定这个字应当这样读而不是那样读,都必定会使一部分人过去受教育时训练认定的“正确”成为“错误”。

有没有办法避免很多人“上了假学”、不使那多人在受教育时认定的正确不再成为错误呢?

当然有!而且不复杂。那就是确认过去各种权威字典和正规教育中认定的“正确”都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承认这些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而正确的读法不再是唯一的。

语言文字的读法,应当是“约定俗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但是,既然是约定俗成,那么,对于相当大一部分人这样读而另外相当大的部分人那样读的那些字,一个正确的做法就承认这种现实,承认这两种读法都是“约定俗成”,而不必认定唯一的一种是正确的

历史上各种字书的做法实际上也都是“述而不作”,只是记录当时人们对于文字的写法和读法,有歧义或异音的就照录下来而已。利用权力宣布一种写法和一种读法是正确的而另一种写法或读法必须废除,不是正确的做法。

就拿各种写法而言,50年代,国家进行了异体字的整理和淘汰工作,制定了“异体字整理表”,规定了在正规的出版物上应当使用的文字。对于有些使用面都非常广的字,说明两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是通用的。即使对于被淘汰的异体字,在以后出版的字典、词典上,也还是照样显示了这些字,只是注明它们是异体字。在日常的使用上,在书法、美术等艺术作品中,也并不把它们作为错字看待。虽然在异体字的处理方面实际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60年代的那个“新旧字形对照表”),但是对异体字的处理办法仍然比后来的“审音”高明许多。

我建议,在读音的问题上,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第一种做法,就是上面所说,认定几种读法都许可,都是正确的。第二种做法,如果一定要认定某种读法正确,那么就仿照对异体字整理办法那样做。对于有一些读音,可以注明两种读音都许可、都正确。对于另外一些字的读音,可以指定一种读音为“正音”,另外的一种或几种读法为“异音”。在字典、词典等书籍上,把这些“都正确”的读音和“正音”“异音”一并标出,只是指出何为正音、何为异音罢了。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汉字的读音和书写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使用,存在一些异音和异体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有悠久历史和使用广泛的语言,都有异体和异音的问题。打开任何一本英语词典,都会发现有异体和异音,不光有英国音和美国音,即使不注美国音的词典也有异体和异音。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远远多于说其他语言的人们,更没有必要只有唯一的读法。作为一种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的适应和包容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历史上经过了长时间的外族入侵和某些封建专制帝王的无理干涉,其书写与读诵法则,两千多年来的“大体”没有根本的变化。今天我们的具体的语言文字管理,更应当肚量大一些,不要过于斤斤计较,更没有必要搞得大家无所适从。

文化的问题,不同于科学计量。语言文字不能像度量衡那样搞得“一丝不苟”,因为它总是在发展中,它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能那样死板,没有一点儿弹性。有几个异体字并不可怕,少数文字的读音不止一种更没有关系。退一步说,在中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十四亿人口,永远也不可能大家都像央视播音员那样的说话,更何况还有生活在海外的那么多汉语使用者。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要相信科学工作者,那么复杂的语言、方言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一字有异音的问题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困难。倒是我们的语言文字管理者,不能因为从小受一个问题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的影响,把头脑弄得“标准化”了。

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国家如今还没有统一,语言文字的读音也要考虑到另一部分没有受“我们的管理者”管理的状况。不要进一步固化甚至扩大两岸因分离而造成的语言分歧。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不能统一作为的情况下,不作为要比乱作为高明得多。这是一个涉及民族大义的问题,希望语言文字的管理者注意到这样的重大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163341.html

上一篇:你是哪里人?——兼说历史上的“附郭县”
下一篇:研究生一定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
收藏 IP: 218.56.192.*| 热度|

12 武夷山 刁承泰 王俊杰 冯茹森 郑永军 尤明庆 李陶 张勇 张家峰 宁利中 汤茂林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