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宣传科学技术的贡献不能言过其实 精选

已有 10226 次阅读 2017-8-19 08:40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降水, 柴达木盆地, 天河工程

宣传科学技术的贡献不能言过其实

8月18日《科学网·新闻》转载了“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天河工程”:柴达木盆地有望实现“空中调水”》,报道称:

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众所周知,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矿产丰富,是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地区,但是常年干旱少雨。如果真的能够“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那简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大事件,这个“天河过程”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看到该报道的如下段落,也真是很令人振奋的: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但是,报道中所说该工程的具体效益的分配,却不免让人生出了很大的疑问: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好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350个西湖的蓄水量,也似乎让人感觉是很多的水。但是,仔细一想,这些数目在青海这样的大地上,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天上的降水,绝不等于地面的引水。地面的引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进的水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天上的降水,要分布在广大的区域上,在干旱的地区要形成径流就比较困难,往往没有渗入地面就被蒸发了。

正如该报道所说,柴达木盆地的面积是26.5万平方公里,每年在柴达木盆地增加1.2亿立方米降水,以1.2×108m3除以26.5×104×106m2,等于0.00045m,也就是0.45mm,等于每年增加0.45毫米的降水量

根据现在的25、2和1.2的分配比例,到“中长期”增加到50的水平,翻一番,柴达木盆地至多能够增加每年1毫米的降水。如今那里的降水量是每年不足100毫米,怎么增加了1毫米就有望“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了呢?

下面是青海省的年降水图和三江源的地图:

由图可见,三江源位于南部和东部是青海省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在300到600毫米之间。“天河过程”对三江源与柴达木两个地区增加降水的贡献约为20:1。三江源地区的面积是36.6万平方公里,与柴达木盆地面积之比不到1.4:1。因此,如果说该工程对青海省的降水能够做出有所增加的贡献,那么也是主要对三江源地区的增加,对于柴达木盆地的贡献并不会很多。即使按照中长期的目标,每年增加不到1毫米的降水实在是太可怜了一点。这与“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这样的说法相差实在太大。

对于科学问题的宣传和报道必须实事求是,特别是科学技术对与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决策(例如是否去投资)和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技术和政府的信任,不能马马虎虎,不能打马虎眼,更不能夸大其词。

附:中国新闻网的报道

作者:孙睿 谢拉毛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7/8/18 11:04:22

“天河工程”:柴达木盆地有望实现“空中调水”


中新网西宁8月18日电 (孙睿谢拉毛)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在海西考察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德令哈市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环境治理,赴格尔木市参观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考察玉珠峰“天河工程”试验现场和沱沱河水文资源情况。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楚汉介绍说:“‘天河工程’就是利用声波发射,把云层里的水汽通过振动后,小水滴凝结成大水滴掉落下来形成雨水,解决三江源区、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从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思路很好,技术路线正确,而且前景非常光明。大西北主要问题是缺水,假如解决了水的问题,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都能积极作用。”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各类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17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州域内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资源较为丰富、惟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071741.html

上一篇:从消声和销声匿迹说起
下一篇:“拆房子”与“盖房子”
收藏 IP: 39.64.95.*| 热度|

29 王启云 武夷山 史晓雷 马红孺 檀成龙 徐旭东 张学文 范振英 陈南晖 王振亭 梁洪泽 张明武 吕喆 徐令予 周强 苏德辰 姚小鸥 罗祥存 任国玉 陈楷翰 黄永义 余钧 王毅翔 zjzhaokeqin xlsd xiyouxiyou zxk730 safe110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