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zl19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zl1989

博文

也说西湖“洋雷锋”

已有 3893 次阅读 2011-10-16 20:0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style, class, face, 西湖

1013日下午,杭州西湖有人落水,一位外国女游客迅速跳入河中,并很快将其拉上岸。施救及时,落水者安然无恙。刚好目睹了这一幕的中国人这样描述“动作很快,像女侠”。事后据说,这位美国游客电话、姓名什么都不肯留,见被救者没事就悄然走开。有网友评论,“真是一位洋雷锋!”(1015日《现代快报》)

 

大洋网报道,1015日晚,佛山一女童遭两车碾过,十余路人不救。“十几秒后,三个路人经过此地,其中一男子从女童身边绕过,看也没看;另外两人看了女童一眼并绕过,没有放慢脚步。紧跟着,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像没有看到一般,右侧后轮两次碾过小悦悦的双腿。”此则新闻描述,先后有两辆车从女童身上碾过,十余路人见死不救,最后伸出援手的竟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网友一片哗然。

 

感谢网络,让我们有了了解世界、了解自身的钥匙。看到这样两条对比鲜明的新闻,想必每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有些酸楚。就在前段时间,网络上还曾经激烈地争吵过“老人倒地,应不应该帮扶”的话题。现在看来,那位“洋雷锋”和“捡破烂的阿姨”好像一种讽刺;而那名可怜的女童,就是当下社会风气酿造的恶果。

 

记得小时候,无论在课本上还是在学校墙壁的宣传画报上,都会有一位年轻的战士戴着红领巾,他就是雷锋。那时候,我们以雷锋为榜样,以是一名少先队员而感到光荣。时过境迁,多少八零后、九零后的孩子们长大了,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是国家的日益强盛,社会的日益开放。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雷锋”这个称呼鲜有耳闻了,即使再听到,多少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了。当下的情景是,人们之间互帮互助成为了一种奢侈,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让人们觉得只有物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每当有人想做点啥好事,就会有亲朋好友冷眼旁观,“你以为自己是‘雷锋’啊,自己的事情还没有顾住(做好),管啥闲事”。不能说这种情况很普遍,起码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雷锋”成为一种莫须有,而那些好事就成了“傻子才会去做的事情”。

 

从“老人倒地,应不应该帮扶”这样的讨论中就不难看出,国人在最基本的价值观面前显得很犹豫,很徘徊。毕竟,早前出现了好人做好事却被敲诈的先例。于是,“围观文化”悄然诞生。假想一下:如果这位美国女游客深谙中国的这种风气,老老实实的旅游观景,不“逞能”、不“擅离岗位”,那么结果是怎样的呢?落难者是否得救就得另说了。还可以假想,如果女童被第一辆车撞到之后,经过的前三个人能把女童救起,她完全可以避免被第二辆车碾过。让人想不到的是,那位美国游客,初来咋到,不懂这里的“围观文化”;那些麻木的群众又太没有做好人的勇气。

 

国家的日益强盛不假,但是驰骋的马匹忘记了挂在身后的马车,把主人丢在了后面。近年来,百姓富裕程度增加,出国旅游已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我们。这样的社会风尚不能说就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有一次在餐馆吃饭,一位老外用晚餐之后,很有礼貌的跑到前台,用蹩脚的中文对店主说,“谢谢,我吃完了,再见!”

 

有一段时间,报纸上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人了解外国比外国人了解中国要多。笔者疑惑,国人该以怎样的姿态让外国人了解?做好让国外了解的准备了吗?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匮乏的时候会想到金钱,会奢望拥有金钱之后的奢华生活;可是在精神匮乏的时候,我们又想到了什么呢?回归初始,别丢掉自己的心灵,忘记了人内心最基本的感性——善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1327-497544.html

上一篇:【感念师恩】我和我的老师
下一篇:社会之未来——写在十月最后一天
收藏 IP: 218.244.250.*| 热度|

2 柏舟 徐大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