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一次奇遇

已有 4869 次阅读 2012-6-3 22:39 |个人分类:儒林外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游牧, 农耕, 易华, 夷夏先后说, 青铜之路

前几天查资料时,发现方舟子的一篇关于人参的文章。继续搜,搜到有人“考证”他这篇文章有一部分是抄袭易华的,并且列举出八条证据。这让我对易华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既然他对人参做了这么详细的考证,那么他对其他植物的研究应该也不少吧!

 

搜来搜去,却发现易华对于植物考证的文章并不多,他似乎更喜欢大手笔的、颠覆性的宏观研究。比如博士论文是《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他最主要的观点是提出了“青铜之路”,即东西方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早已存在一条“青铜之路”。这条通道不但为东亚引入了游牧文化,而且也为东亚引入羊、黄牛、马和青铜技术。

 

这个观点真新鲜,再继续查,易老师是社科院的。不禁慨叹,社科院简直是学术圈的“华谊兄弟”,不仅有李银河、周国平这样的“一线明星”,还有诸多藏匿匣中、掩映光华的低调学者。就比如这位易老师,如果不是因为方老师写了一篇《西洋参的历史与现实》,又怎么会有人想到他?而我又怎能搜到他的奇文?

 

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熟料第二天师兄请吃饭,席间与导师聊到易华,导师说:“我和这个人很熟,他下午刚好要开一个新书发布会,要不你也一起去?”我一口答应了,不过仍然觉得很吃惊。这整件事都是一连串小概率事件的碰撞——我与导师上一次吃饭还是去年教师节,也就是说我们大概一年只有两到三次机会一起吃饭;而易老师出新书,也是很少有的(我事后才知,这本书是他年近50才出版的第一本专著)。

 

导师与我到会场时,一位中年学者已经开始介绍了。目光精亮,蓄胡须,说着一口带有浓厚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猜想这位就是易华了。他介绍完毕之后,又有一众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基本上是一种“批判性地肯定”。之后吃饭。九点后,我与一位编辑姐姐先撤了,余下的人继续喝酒。

 

他的新书是《夷夏先后说》(以下简称《夷》),我对于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内容不太懂,于是只翻了翻书中其他学者的评语以及目录之类。“外行看热闹”,我也记录一点打酱油的观点吧。

 

一、广度。翻这本书的目录,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科普书:《枪炮、细菌和钢铁》(以下简称《枪》)。两者都牵涉到很广的知识面,关于《枪》的介绍俯拾皆是,这里不累述了,而《夷》则包括了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等(当然,从“可读性”的角度来说,两者不具有可比性,《枪》中的问题环环相扣,具有很高的“悬念包袱”密度,偏流行一点;而《夷》则相对平实一些,偏学术一点。)一位老者评价:“这本书(《夷》)不是一本纯粹的史学性作品,而是一部建构性的、反思性的人类学作品。”

 

这样的广度,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是时间所造。作者的说法是,此书是他把博士论文的前三章扩充而成的产物。而这个“扩充”,差不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其他的学术产出很少,职称一直是副研,学生似乎也没有招。席间,另一位学者对他说:“你出书的速度还是应该快一点,因为这样你才能够招到学生,而学生往往能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对你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当然,“广度”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损伤“精度”。有一位老师评论:“现在很多学者不敢写这样的作品,因为摊子铺得越大,越容易出错,大家愿意选择更精致的研究方向。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有建设性的,可能越讨论漏洞越多,但是相应的,启发也越多。”我的导师提出书后一个分成两列的表格中的某处错误,另一位老师说:“他的这种二分法可能有很多缺陷,但是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这样也很方便: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再做细部的修改”。

 

二、兴趣。我觉得,一个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人,是不存在“下班”、“结题”这种概念的,他对于周遭的事物,总能维持着超出常人的专业敏感性。社科院的另一位老师说,他和易华一起去西藏调研时,易对当地的婚俗产生了兴趣。这时易老师开口了:“那个村子只有40几户人,但是婚姻方式有好几种:有一夫多妻的、有一妻多夫的、有多夫多妻的、有一夫一妻的,还有不结婚的。。。。。。所以我后来的结论是,婚姻方式与经济水平无关,这篇论文后来还发表了”。末了,另一位老师说:“要小心啊,我们很可能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因为我们这些人都离过婚,就他没有离过。。。。。。”和一个非常敬业的人类学家交朋友就有这样的危险: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为他/她的研究对象。

 

三、男人之间的情谊。我不是指的gay,也不是泛指学者之间的普通情感,而是“因为专业而相识、但是默契度和欣赏之情又超出普通同行”的感情。比如,为《夷》写序言的有三人,其中两人只写了两三页,而有一人(张老师)则写了数十页。他将作者的籍贯、学术出身以及这本书的资助来源等等,像说评书一般细细道来(其间还包括一些显然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的私房话,如“他学过兽医来做民族研究时,海洋(即作序者张老师)开过不少本质主义的玩笑,欠他一笔总是要还的江湖孽债”), 而序言结尾还引用了《晏子春秋》中的“小事之成,不如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来评价全书。除却纸面上的情谊,现实中的情谊也表现得浓墨重彩。席间,由于张老师有事需要先行告辞,于是起身作别,临走时还抱着易老师转了几圈。。。。。

 

我想起唐诗中的诸多“离别满基情”,大概也是这一类的情谊吧。为什么女人之间很少见这样的感情呢?随着女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日益加深,随着女性充当的社会角色越来越丰富,大概女人之间的情谊也会进一步扩展,而不仅仅限于“闺蜜之情”了吧。

 

四、纯学术人如何生存。这个问题涉及到之前一篇博文《我以为只有小说中才有这样的人:三无教授,请辞领导》。其实,这位易老师与新闻中的那位张老师有些相似之处,不过易老师的幸运之处在于,他虽然没有申请到国内的项目,但是申请到了国外的资助。这本书的写作,是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用序二中的话说“因为不是官方资助项目,没有稻粱谋和文字狱等压力,所以写得比较超脱冷静”。(扬之水上次来我们所讲座,主持人和资助方貌似都是法国的)。另外,在讨论环节,还有人建议说,这本书应该先出英文版,再出中文版,这样或许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能大一点。

 

易老师和他的新书《夷夏先后说》,图片来自新华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193-578242.html

上一篇:最后一课,六一快乐!
下一篇:时间都去哪儿了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39 刘旭霞 肖重发 蔣勁松 王德华 刘洋 曹聪 何学锋 林涛 张婷婷 王伟 李学宽 刘波 李璐 廖晓琳 孙学军 韩冬 钟海峰 邱宗甲 武夷山 张鹏举 曹文得 庄世宇 罗帆 李欣海 张英姿 曾荣昌 丁国盛 王春艳 乔贝贝 丁大勇 刘用生 陈巍 邸利会 anonymity bridgeneer hangzhou tuner laojiu99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