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科普,期待更多女性的声音 精选

已有 4622 次阅读 2012-4-8 14:3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女性, 科普, 坐月子, 环境教育

请比较以下两段文字——

 

“即使不考虑非科学的价值体系对国人的深重影响,由于支持坐月子的理论将坐月子和健康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功地传播了‘不坐月子就会落病’的恐慌心理,仅这一点就足以保证坐月子这个传统的顽固性。……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政府(卫生部门)的提倡,没有医院的普遍配合,想靠民间的力量就废除坐月子的传统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有国家力量参与,坐月子的废除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改良过程,反之,遽然改变,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在这个问题上,真心想推动变革的人,完全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以求最佳效率和效果。”

 

“我妈对我坐月子的方法颇有微词,经常在我耳边嘀咕‘你不听老人言,百无禁忌,当心将来落下病根子!’……她们是传统月子的坚决拥护者,批判我吃水果、洗澡、洗头、吃饭、吃菜、喝果汁 ...... 不争气的我有一次辩着辩着居然哭了。哎,妇产科医生的家属尚且如此顽固,其他家属可想而知。有人会问了:你批判这个批判那个,那你坐月子吗?我的答案是:坐!而且要坐42天。但是不是坐传统的月子,而是坐“科学的月子”——兼取中式月子和西式月子的精华,弃其糟粕。     我生完宝宝当天就喝白水、吃水果、吃蔬菜;生完宝宝当晚就下地了,刷牙、洗脸、擦身子;产后第三天就出院回家,算是出门了;产后第六天身体恢复些,感觉自己体力可以胜任,就洗头、洗澡、用吹风机;宝宝一直跟我睡,抱孩子、喂奶、换尿布、给宝宝洗澡、护理脐带、哄睡一直亲力亲为;手机一直在用,因为要是没有手机、没有微博,那些坚辛的时刻我可能都坚持不下来;电视、电脑、书倒是过了半个多月缓过神来后,偶尔消遣消遣。产后的我一直干好多活、睡好少觉,传统月子里诸般禁忌我均触犯了,但是所有人见了我,包括产科医生、同事、通乳师、亲戚朋友都说,我月子坐得好,气色好,奇了怪了!”(来自FT中文网)

 

第一段文字的作者,是植物所的一位男博士、青年科普作家。第二段文字的作者,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现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章蓉娅,也是一位新晋级辣妈,在微博上记录着孕产育儿点滴。

 

我无意于比较两段文字的高下,因为写作不是跆拳道,一定要争个输赢;我更愿意将之视为一群朋友在K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样才精彩。但是从个人感受上来说,我更喜欢第二段。

 

第一段文字,有着强烈的改造社会的意味,诸如“恐慌”、“顽固”、“废除”、“推动变革” (前文还有“实证保守主义”)等字眼。可能男性的思维方式就是偏爱这个路数吧,要抽象、要有哲学深度、要有理论高度、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我其实挺欣赏这个人,因为读他的文字能够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植物命名与科哲方面),但是他对于坐月子的评论,还是让人有一点不愉快的感觉。一方面,他似乎太低估了民间的“改良意识”。我承认,传统的习俗确实力量强大,但是民间也并非没有发生出质疑的声音。尤其是,现在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受的资讯丰富,自主意识增强。现在那么多的亲子论坛,在坐月子的问题上,很多女性都在自发地讨论哪些习俗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毕竟,许多年轻的妈妈们也忍受不了一个月不洗头不洗澡的痛苦、也怀疑不吃蔬菜是否科学。这些讨论的过程,正是一个很好的去芜存菁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女人通过自身的例子证明了某些禁忌可以打破,习俗也会慢慢地改变过来吧。

另一方面,就我的感觉而言,在改良坐月子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可能只是阻力之一,而现代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生育经济”所催生出来的——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阻力。小S产后身材恢复得那么好,她那本记载了无数条禁忌的书,自然大受追捧。出版商巴不得人人都按她那样坐月子呢。我的一个亲戚,她生了小孩后,公公婆婆、老公、老公的哥哥嫂子几乎都被她使唤得团团转,老一辈的人感慨,“我们年轻生孩子的时候好像也没这么多花样呢”。我敢说很多新妈妈不吃盐不吃蔬菜不喝水光喝米酒,是因为小S的那本月子教材,而不光是因为“传统积习”。

 

这种阻力怎么化解?自然要旗鼓相当的人。比如协和医院的那位妇产科医生,以亲身经历告诉姐妹们,即使打破禁忌,照样能够恢复好身材、好气色。而且这位医生完全是站在年轻妈妈的角度来写,非常贴心、体己,这种没有“科普味道”的文章,才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吧。

 

关于女性科普,我再举一个与植物有关的例子。在西双版纳,有一种绞杀现象。榕树种子随同鸟粪一起,掉落在某棵树的树干(或枝桠)上,发芽生长。在成长过程中,榕树向地面伸出许多气生根,其中一些气生根将宿主的树干紧紧裹住,越勒越紧,并抢夺宿主的营养。而榕树树冠也将宿主的树冠遮住,使其难见天日。最终,榕树将宿主扼杀。许多导游(按风入松的说法是“全西双版纳的导游,除了版纳植物园”)把这一景观冠名为“小蜜傍大款”。类似的例子还有老茎结果、老茎开花等等。这一类名称很好地迎合了中年男性的趣味,但是对于那些儿童游客、女性游客,估计并不能引起太大共鸣吧。

而版纳植物园科普旅游部的女性科普工作人员,往往是以儿童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普通游客的心理为出发点、更多地挖掘“将身心完全沉浸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乐趣,无论从命名还是活动策划,都显得更清新一些。比如“乌兰魅影(即万物在夜晚中的景象)——夜游植物园”、“我的秘密花园”(寻找自己喜欢的、能够安放心情的一处景观)等等。我觉得这种风格的科普,才更符合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涵。

 

有一种女性的声音,贴近大地、触摸内心。她们温柔而不怯弱,感性而非无病呻吟,理性却又没有咄咄逼人的优越感。现在这样的声音太轻微、太少见了。科普,期待更多这一类女性的声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193-556754.html

上一篇:和师兄,谈风水
下一篇:也谈“二本·文科·考研女”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32 蔣勁松 虞左俊 肖重发 刘立 张焱 卢江 王亚娟 张娟娟 余昕 曹聪 黄富强 钱磊 李璐 杜彦君 王春艳 王晓明 赵斌 许浚远 齐霁 孟津 强涛 刘进平 鲍永利 林涛 孙小淳 anonymity wgq3867 flowersfairy Araneae11ZX gaoyuanlan zqzhang laojiu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