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植物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ilu49

博文

我国的专利之痛——环境制约篇

已有 3491 次阅读 2007-12-18 09:31 |个人分类:科教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衡量一个地区专利工作的成效,尽管可以借助申请量、拥有量、转让率、实施率、专利结构、政策制定、宣传组织、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多项指标来评价,但最终都可以集中体现在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的多少上。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明创造活动的规模、创新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成果水平及其市场化程度,等等。目前我国、特别是多数中西部省份的专利工作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似乎可以用“基础薄弱、资源不足、认识有误、机制不顺、法制不健全”来概括。

 

环境制约之一:经济基础薄弱

    ①真实技术需求不足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特别是多数中西部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本地企业产品技术层次低,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比重较大,采用传统技术和工艺即可应付;而且当地的三资企业和省外投资企业多属“头脑在外型”企业,其“加工车间”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主要开展贴牌生产或来图加工型生产。这种产业结构直接导致对原创专利技术的需求不足,吸纳能力也差。

企业财力有限

目前许多企业经济困难,不愿意花很多资金用于购买技术。许多本省研发的优秀专利技术在省内无法实施,只好流向省外,影响了本省的专利保护和实施转化。有些专利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技术含量很高,工业化开发所需经费高,物化劳动程度高,风险也很大,而本省许多企业资金投入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都很差,无力受让、消化这样的技术。

社会资金很少关注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特别是多数中西部省份的专利申请人自身财力和融资能力都很有限,风险资本也很少涉足专利领域;从政府方面来看,专利申请资助、专利实施及奖励、专利司法救济等方面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专利资助办法出台较晚,资助数额偏低。另外,也没有专门针对科技风险投资的特殊扶持政策。

 

环境制约之二:技术资源不足

    科研队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弱

    目前我国、特别是多数中西部省份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资规模偏低,平均技术人员占有数量较少;有些企业正在改制中,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科技人员人数少(仅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科研经费不足,生存压力远大于创新动力,仿制加工比例大,原创技术少,可供申请专利的技术储备不足。

部分专利技术水平或工艺成熟度偏低

有些专利技术仅仅是一个创意、一张草图,工艺方案和路线不完整,影响企业购买兴趣;有些专利发明水平不高,设计粗糙,有许多专利是重复性发明,特别是有些实用新型专利,功能雷同,方案虽有差异,但差别不大,有些专利技术是匆匆忙忙搞出来的,许多技术细节不完善,样机制作低劣,不易被企业认可。有些发明,是技术人员为了报成果,晋级晋职而做出来的,专利授权一般不会有问题,但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发明人和企业自然都不会对该技术的市场化抱多大的积极性。

③企业消化专利技术能力弱

有些职务发明技术是在实验室验证可实现的技术,但并不具备工业化应用的程度,因此工业化环节就成为影响此类专利技术推广实施的关键环节。不少企业技术能力有限,技术组装配套的程度还不够,无法消化专利技术而实施转化。许多专利技术不是一种可供直接转化的技术,相当一部分获得专利权的技术离产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还需要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结合市场,研发有关工艺,然后才能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环境制约之三:全社会对专利的认识有偏差

    技术商品意识薄弱

    多数中西部省份发展市场经济起步较迟,技术的商品属性远未被广大群众所认可,不象沿海一些省市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较长,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人们的商品意识较强,思想障碍少,接受程度高,愿意花钱买技术,只要你能帮他解决技术难题,他就舍得投资。

全社会专利意识淡薄

由于政府重视和宣传不够,全社会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意识淡薄,不少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领导并不是专利事务的“明白人”,他们既没有尝到申请专利的甜头,也没有吃过不申请专利的苦头,因此不重视专利保护,不明白花钱申请专利对企业有什么好处;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缺乏专利知识,不了解专利,或不知道什么样的技术能申报专利,怎么申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技术市场观念淡薄,重生产、轻研究,重引进、轻创新,对专利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③对申请专利心存疑虑

有些企业对专利有一些了解,但又认为传统行业都用同样的技术,没有申报专利的可能;或认为产品还未定型,在试销阶段,申请时机不成熟,申报专利是下一步的事。不少企业有了新产品就急于上市,为了抢市场顾不上申请专利。还有就是担心泄密和侵权,对专利被侵权后的追究没有信心。对专利技术的公开性存有戒心,怕自己苦心开发的技术泄密,认为不申请专利还好,越申请泄密越快,倒不如直接卖技术或产品,赚一笔是一笔。

④存在“重理论轻技术”的观念

许多单位和科技人员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较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理论性是否强,是否能很快获得同行的广泛承认,认为发表论文、成果鉴定、科技评奖是自己理论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表征,而专利主要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是应用性的成果,不能代表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认为专利授权周期比发表论文和成果鉴定、甚至比成果获奖还要长得多,只有实施后才能给单位和个人带来效益和社会认同,不能使自己的成果很快为社会所知。

 

环境制约之四:科技管理与导向机制未能理顺

    ①专利管理机构不健全

    现行的科技体制使得科技创新系统的行为主体条块分割,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不同的管理体系,其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科研、大学、企业、中介机构4者之间互不配合,各打各的算盘,各顾各的利益,难以形成合力。许多单位未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或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一般由科研处兼管。有的单位名义上有人分管或兼管,但平时常常忙于其他事务,有人上门问专利事务时就管一下,没人找就不管,因此对专利管理的深层次工作根本顾不上;专利管理人员的辛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职称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专利管理人员流失严重。许多单位由于没有专管机构和具体执行办法,缺乏严格的发明创造申报制度、专利申请与放弃决策制度、专利权纠纷处理制度等,专利申请与放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一些专利技术只要拿到专利证书凑个数就完事大吉;职务发明的“一奖两酬”等问题也由于缺乏监督而得不到兑现和解决。

②政策引导和激励环节有缺陷

科研成果管理体制是科研成果流向的指挥棒,但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制度是一种成果管理与专利管理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方式,其中科技成果评审是一种计划经济行为,而专利制度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目前的问题在于科研评估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评估体系与市场脱节,缺乏由市场价值导向的成果评估指标,专利保护尚未纳入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缺乏与论文、成果鉴定和获奖同等的地位,导致科研立项一开始就不注重成果的市场性,更无后期的市场保护与推广。另外,许多科研成果不申请专利也可以转让、获利,使得专利申请量进一步下降。

③专利文献管理与利用缺乏支撑体系和条件

许多地方不仅专利管理体系未建立,而且专利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加之专利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尚未实现远程自动检索,不能快速、准确地检索专利技术的内容和法律状况,也多少制约了当事人的专利申请及保护。 专利文献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据一项调查,逾80%的企业没有建立专利文献库。这既是影响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限制因素,也说明对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和研发起点的专利信息资源,大部分企业未能充分重视利用起来。专利文献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查新和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动向上。往往有些企业,未检索专利文献,就耗巨资开发关键技术,待到申请专利时,竟从专利文献中检索出有人以同样的名称已申请了专利,由此给该企业造成极大的被动。据统计,搞重复开发研究的企业为数不少。而其它诸如不查阅专利文献而盲目引进,上当吃亏的例子也不少。

 

环境制约之五:有法必依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法环境还不够完善

    有些立法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法规效力层次过低而影响了其功效,更有不少地方权大于法、以权代法、行政不作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即使象《刑法》这样的重要法律都不能得到普遍的尊重,更何况《专利法》。专利技术的转化,实际上也是一种科技风险投资。目前对如何保证双方合作能够有章可循,防止欺诈,一旦出现欺诈如何进行处罚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没有专利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有意无意侵害他人专利权的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乡镇企业或个体企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根本不考虑该技术或产品是否受专利保护,有的明明知道是专利也要仿制,甚至假冒专利。总体上缺乏一个尊重知识产权、及时打击侵权行为的令人放心的环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89-12846.html

上一篇: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常盛不衰的启示
下一篇:安徽省域方言区划概况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