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轻松地生活

已有 3095 次阅读 2018-10-30 11: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得知中央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在美去世,年仅50岁。仿佛是身边的一个熟人去世一样,对此我感触还挺大,颇有几分感慨。平日忙碌,我们过的很忙,生活很沉重,一点都不轻松,想一想应该轻松地生活才对。我现在的问题是好奇心太重,兴趣太多。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分散了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地做事情,导致效率不高,做事拖延拖拉。这也是为什么每天都很忙,到头来感觉白忙、瞎忙,无所事事,缺乏成就感的根本原因。

    现在,不是拓展兴趣,培养兴趣的时候,应该是减少兴趣,降低好奇心,将精力用在有限事情,聚焦、提效完成重要、必须要做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停止去做不重要的事情,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是养精神,对工作,对人生都是有益的。万事开头难,说的是做事情开始很难。其实,很多事情、很多习惯,停下来更难。

      要过轻松生活,就要要减少对学生的期望,降低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强度。做道家无为而治,任由发展,适当提醒一下即可。学校对学生有规定和要求,老师不用过多操心。要求要说出来,该提醒的时候提醒下就行了。如果希望学生读文献、记笔记、发论文,学生听话还好,不听话内心就发堵,自己给自己添堵,有点没事找事的感觉。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就行了。

    每天要将精力投入到重要事情上,尤其是必须要做完的事情上。可以考虑先整体做完,后慢慢修改的思路。快写慢修是个思路,也是现在快节奏社会的策略。快写慢修的思路,是有战略意义的。先写出整体,然后,逐步完善提高,精益求精,这样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心态上会好一些。同时,大事、难事要学会分解,注意顺序,杂事适当委托给学生做就行了。

    要多做科研的事情,少做甚至不做非科研、非教学的事情。做科研要尽量不要做重复性的工作,要做有新意、有创意、有新进展的工作。重复工作是初步学习阶段,如果过多做重复工作,降低了科研品质。要做有新意,有意义的事情,至少是与前人不怎么完全一样的事情。这样才能刺激自己兴奋起来,才能感到有意义。

    现在我手里有很多沉淀数据和沉淀论文,压在心里面难受,想一想都觉得沉重,让自己心情不轻松,也成为潜在压力和负担。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做新试验,开展新工作,而是处理库存问题。整理手里面的数据资料,推陈出新,撰写论文发表出来,对科研成果产出来说是有效率,也是符合现在自身科研处境的选择。做个试验,往往投入了精力、热情,耗费了时间和经费,最终收获了怨气、悔恨和压力,到头来白折腾,瞎折腾,何苦呢。

    要写代表作,出精品。长时间不写论文就手生了,也就逐渐远离了一线。现在我门这个年龄,正好是写自己代表作的好时候。既有经验,又有很好理论见识的积累,对当前所从事看得重的研究和主要方向,要系统总结、归纳整理,写出几篇代表作。这既是对自己现阶段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自己、对身边人的负责。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解脱,得到价值感,觉得有意思、有意义。

       人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是永远都没有够,不嫌多的。金钱和物质是相对的,只要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就可以了。每年收入控制在一个范围以内,即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腾出来的时间,要多做一些学术性的工作,让生命更有价值,生活更有趣、更有意义。过多地考虑经济上的事情,让自己变得像奴隶一样麻木不仁,酒囊饭袋,一脸庸俗像,实在是有辱斯文。

    工作重点为:指导学生完成几篇SCI论文,将过去拖延下来的几篇论文写好发表出来,对研究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形成新认识。该做完的事情一定要做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闲暇之余,多读书,多写作,与心灵为友,与精神为伴。平时多陪陪孩子,多与过去老朋友沟通和交流,过有人情味的生活,有烟火气息的生活。有空要多出去晒太阳,看风景,欣赏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时间过得很快,人很快就不再年轻了。

    人要有更高的追求,对理想的坚持,对信仰的坚守,更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丰盈自己。人到四十,很多事情应该能想明白了。去除杂念,沉淀思想,认清方向,知之而后定,过健康、阳光、有理想的生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729-1143564.html

上一篇:科研瓶颈:成因与突破
下一篇:同是天涯沦落人
收藏 IP: 202.204.120.*| 热度|

12 郑永军 骆小红 陈楷翰 李学宽 刘光银 钟定胜 李东风 黄仁勇 薛克雷 liyou1983 ljxm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