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撷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ncaoxin 联系信箱 E-MAIL: fuyunde@sohu.com

博文

迎接创新的浪潮

已有 2103 次阅读 2020-9-9 15:48 |个人分类:技术创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傅蕴德      (2009年10月1日《中国科技财富》 2009年第十期)

      纵观世界历史,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渗透着创新的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棉纺机器开始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了汽船、火车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方兴未艾。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国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创新立法,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创新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近现代社会科学家进行了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依赖于引进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个永恒的驱动力而得以存在,竞争过程本身驱使企业进行创新。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先提出“国家体系”的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现代工业的重要作用,而真正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并为后来学者指明了分析方向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将创新定义为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并不是作为工业动力学的模型来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解释长期经济变迁,熊彼特称之为“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全球化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和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新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最有效手段,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存在于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和实践。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

     发达国家的创新来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大多来自对技术引进的模仿与改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创新模式被总结为“3I”模式,即经历了模仿(Imitation)-改进(Improvement)-创新(Innovation)三个阶段。

      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解放后的三年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大部分工业创新和先进技术都来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50 年代开展了“工人合理化建议运动”,形成了后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1960年,毛泽东主席将其称为“鞍钢宪法”,这是我国摆脱苏联管理体制,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的标志。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大量的自主设计与模仿紧密相关,可以说一种改造。通过引进、模仿和改进产品配置来迎合我国的需求、特点和文化,其典型例子是农业机械的自主设计。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尽管如此,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至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78年-1984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准备和探索阶段;1985年-1994年,我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是以科研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1995年-2005年,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006年至今,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里程,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的战略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稀土分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煤制烯烃等行业和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国家经贸委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1998年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1999年8月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2006年年初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部署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7年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组织,中央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启动,2007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2009年9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召开首次创业板发审会,创业板市场将择机启动,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科技创新中,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还很少;在技术创新中,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宏观调控和渗透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制约了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威胁着社会的财富和社会的稳定。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学家把文明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目前开始的第三次浪潮。在第三次浪潮中,创新无处不在,又何尝不处于风头浪尖,让我们把握机遇,迎接创新浪潮的到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3-1249888.html

上一篇:近代禅宗硕德张凤篪与《片香集》
下一篇:“富勒烯”的发现—科学与建筑艺术的机缘
收藏 IP: 123.139.2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