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三) 传染性蛋白的生理功能
热度 5 朱钦士 2018-2-21 09:50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三) 传染性蛋白的生理功能 文章摘要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缺少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状。而蛋白质分 ...
914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5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二) 传染性蛋白引起的淀粉...
朱钦士 2018-2-21 09:44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二) 传染性蛋白引起的淀粉样变性病( Amyloidosis ) 文章摘要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缺少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 ...
79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一) 打破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热度 4 朱钦士 2018-2-21 09:35
传染性蛋白的“负面”和“正面”(一) 打破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传染性蛋白 文章摘要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除了催化数千种化学反应,蛋白质还在生物的身体结构、信息传递、生物防卫等方面起不可缺少的作用。不同的生理功能不仅需要不同的蛋白质,还需要蛋白质分子形成各自的结构和形 ...
1098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三)——植物和动物的殊途同归
热度 9 朱钦士 2017-6-3 09:05
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三)——植物和动物的殊途同归 文章摘要 动物从单鞭毛的领鞭毛虫演化而来,最初的动物都是二倍体的;而植物却是从双鞭毛的绿藻演化而来,最初的植物都是单倍体的。二倍体的生物由于细胞内含有双份遗传物质,生活力强于单倍体的生物,所以后来的动物都继承了最初动物二 ...
21068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9
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二)多功能的细胞器——纤毛和微绒毛
热度 6 朱钦士 2017-4-22 13:33
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二) 动物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器——鞭毛、纤毛和微绒毛的前生今世 文章摘要 动物是从单细胞生物中带鞭毛的领鞭毛虫演化而来的,但是在过去的长时期中,人们普遍认为动物身体内的多数细胞是不带鞭毛的,只有精子及呼吸道和输卵管的上 ...
284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6
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一) 真核生物及其中植物和动物的起源
热度 1 朱钦士 2017-4-10 10:12
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一) 真核生物及其中植物和动物的起源 文章摘要 地球上的真核生物(细胞中有细胞核的生物)出现在大约21亿年前,要弄清真核生物如何由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生物)演变而来,以及对真核生物,特别是现在仍然为单细胞的真核生物进行分类,是一 ...
268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感觉、意识、情绪和智力
热度 16 朱钦士 2016-8-20 03:31
感觉、意识、情绪和智力 人和植物最大的差别,是人有意识而植物没有意识。所谓意识,就是有一个主观的 “ 我 ” 去感觉身体外的世界和身体内部的状况,例如可以看到东西、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感到触摸和疼痛,闭着眼睛也知道自己身体的位置和姿势等。人有感觉的状态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
1555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热度 16
痛和痒(二),痒不是“微痛”
热度 5 朱钦士 2016-6-20 09:17
痛和痒(二),痒不是“微痛” 痒和痛类似,也是皮肤感受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传输痛和痒的神经纤维都是 A d 和 C 神经纤维,而且都通过脊髓 —— 丘脑通路( spinal-thalamus tract , STT )传递至大脑的感觉中心。痒和痛一样,也没有一种指标来测定一个人是否感到痒,痒的程度如何,再 ...
20425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5
痛和痒(一),各种伤害都归结为痛
热度 4 朱钦士 2016-6-20 07:51
痛和痒(一), 各种伤害都归结为痛 动物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必须有感受环境变化的机制,这就是动物的感觉。动物的感觉包括视觉(接收电磁波传递来的信息)、听觉(接收物质振动传递的信息)、嗅觉(感知空气中外来分子结构的信息)。这些感觉都不需要动物与发出信息的物体直接接触,因而能够接收到 ...
1117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4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