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博文

公立大学加州伯克利屡获诺贝尔奖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精选

已有 10887 次阅读 2020-10-11 21:48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加州, 伯克利

公立大学加州伯克利屡获诺贝尔奖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今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都已经水落石出,全球共8人获奖。全球高水平大学中最大的赢家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2位教授入选: Andrea Ghez教授(物理学奖) Jennifer Doudna(化学奖)。 虽然获得诺贝尔奖对伯克利来说是家常便饭,几乎1-2年就有一个获奖者。但是一次获得2个,双喜临门,还是不多见的,非常喜庆,学校网站首页刊登了2位教授的大幅照片和介绍。

image.pngimage.png

截至2020年,伯克利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109诺贝尔奖得主、14菲尔兹奖得主和25图灵奖得主,总数位列世界第三。 作为伯克利的访问学者,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伯克利图书馆前的斜坡大草坪是我认为伯克利最美的地方,可以静坐看风景,可以躺卧晒日光浴,也下场可玩飞碟,还可以听优美的钟声,喂喂可爱的小松鼠。 每周三上午,我们和导师Zadeh院士开完圆桌讨论会后去楼下的披萨店吃披萨喝可乐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image.pngimage.png

 

   伯克利市(City of Berkeley),简称伯克利(Berkeley),是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小城镇 ,隶属于阿拉米达县Alameda County)。 伯克利是一个弹丸之地,人口才10多万,因为有了世界一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才被世人所知。 美国与我们不同,县可以包括几个市(City)。 伯克利市相当于我们的一个乡村小镇,以服务伯克利大学师生为核心,没有高楼大厦,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距离最近的都市旧金山,有20多公里。我们经常坐地铁去旧金山,要花费1个多小时,可以说是穷乡僻壤。

image.png image.png

 

伯克利学校规模也不大,教师约1800人,本科生约3.1万,研究生约1.1万, 各类辅助人员总共约5万人。 占地面积也不大,主校区只有1081亩。虽然伯克利有免费环绕校区的公交车,我们一般都喜欢在校园步行,以欣赏校园的美好风光。伯克利校区小,很难找到停车位,但是有些空的停车位却不能停,因为上面写着Reserved For Nobel Laureate(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留)。有人开玩笑说,伯克利的教授为了一个停车位拼了命的搞科研获诺奖。现在物理楼,化学楼,生物楼和经济楼下面的很多停车位都成了诺奖专用位,使得停车问题更加紧张,导致大家要更努力搞科研,才能避免浪费太多的时间找停车位。我们投入无数资金很难搞定的诺奖问题,居然被一个停车位就搞定了。 

 

image.png

 

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的伯克利,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伯克利,松鼠遍地与人争食的伯克利,远离城市喧嚣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伯克利,是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的世外桃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魔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卓越学者和优秀学生来此学习、研究、交流、访问。 伯克利主页上写道: Berkeley is a place where the brightest minds from across the globe come together to explore, ask questions and improve the world.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At Berkeley we’re doing just that. (伯克利是一个世界各地最聪明的人聚集在一起探索、提出问题和改善世界的地方。想改变世界吗?在伯克利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也许这就是伯克利屡获诺贝尔奖的奥秘。

我之所以极力推崇伯克利,不仅仅是我是伯克利的访问学者。更重要的是,伯克利是美国公立大学的标杆,与一流私立大学哈佛大学,MIT和斯坦福大学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杆。 我国公立大学占据绝对优势,应该大力向伯克利学习。而且,伯克利的历史也不是很长,才152年的历史,比我国的清华北大和上海交大等高校建校早不了太多。因此,系统深入地向世界一流公立大学伯克利学习,切实提高我国公立大学的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40-1254007.html

上一篇:指望下一代得诺奖将永远无望诺奖
下一篇:IEEE Fellow入选人数管窥中国高质量科研发展
收藏 IP: 218.106.145.*| 热度|

31 雒运强 史晓雷 杨正瓴 梁洪泽 文端智 李毅伟 黄永义 曾杰 安海龙 许培扬 杜学领 赵凤光 胡大伟 黄凯 刘全生 白龙亮 王兴 毛善成 周健 康建 李燕祥 陈志飞 张鹰 周忠浩 王安良 余钧 张明武 杨金波 王恪铭 王宏琳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