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为何涉及到强震预测问题,某些人的智商为零?
热度 2 2011-5-31 17:12
归纳起来,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地震(强震)不能预测”。地震发生在地下,“看不见、够不着、摸不到”,怎么能预测或预报呢? 2 、过去认为强震的发生都是随机的、总是处于临界状态、没有规律可言。掌握不了其规律性,如何能预测或预报呢?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11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庆幸我生活在新时代
热度 5 2011-5-31 02:03
我们发现的表征强震孕育过程的普适常数“ 1.48 ”,虽然描述了地质体破坏的本质规律,但在不经意间可能触怒了某些权威人士,因为: 1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科学研究工作者,都认为地震(强震)是不能预测或预报的,我们却证明了强震是可以预测和预报的。 2 、众多权威人士认为,强震孕育过程是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5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5
强震预测与预报
热度 2 2011-5-30 12:35
预测是科学家做的事儿,预报是政府做的事儿,实际上是政治家做的事儿。 只有科学家对强震四要素(包括震源深度)的预测有了充分把握,政治家才敢于拍板做出预报。 由此看来,能不能预报最终还是取决于科学家的努力和研究成果,科学家的责任重大啊!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1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主震—余震型模式存在吗?
热度 1 2011-5-30 12:09
如果地壳岩石像玻璃一样脆性程度极高,在破裂前可能没有任何前震,则没有前震的主震模式成立。但岩石是一种非均匀介质,在发生宏观断裂前会有很多微震(前震)事件发生。所以主震—余震型模式并不存在。 那么为何有了这种模式呢?这种模式为何在地震学界一直传承呢?这是因为过去没有强震孕震区域的概念,强震 ...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85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举办地震分析预报人员培训班有用吗?
热度 1 2011-5-30 11:19
本次培训是监测预报司第一次面向地市(州)地震部门分析预报人员进行的专业业务培训,为保证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前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邀请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研究员、牛安福研究员、卢军研究员、孙士鋐研究员、地壳应力研究所刘耀炜研究员、湖北省地震局李胜乐研究员和甘肃省地震局杨立明研究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300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1
神奇的常数“1.48”发现记
热度 7 2011-5-30 04:38
2009 年 7 月,因为心情郁闷,就去了青岛旅游。第二天去崂山游玩,记得那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个“特铁”的兄弟开着车做导游,玩了个尽兴。在回来的路上,因天气不好和劳累的原因,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开始“梦游周公”,睡了一会醒来开始胡思乱想。想着想着突然明白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科学难题。我于 1992-1994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31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7
评《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有关地震前兆的论文
热度 8 2011-5-28 19:56
看了在《科学通报》发表的一篇“ 颗粒介质中探测地震前兆和前兆应力 - 应变传播模型 ” 论文( 2011,56 ( 6 ), 383-390 ),觉得其错误百出,不是一个科学家写的东西,竟然在代表中国科学水平的《科学通报》上发表,更是觉得不可思议。我想没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其错误所在。 1 、原文说“ 在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236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8
议科学研究的思维同化现象
热度 2 2011-5-28 18:10
接触地质工程科研工作者的机会多了,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和评审多了,觉得多数人的科学研究思维有越来越趋同的趋势,下面仅举三例: 1、 不管是“博士”还是“院士”,不管是“大牛”还是“小牛”,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或论文交流中知道,这些人研究问题的思路无外乎是:从地质研究入手、结合室内试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15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