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是明智的选择
热度 6 秦四清 2011-9-9 10:29
中科院与国内其它科研院所相比,其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自从 1998 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科院的基础建设、实验室设施及科研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大部分学科的水平领先于国内同行,某些学科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所的一位老副研曾经有点抱怨地和我说“我要去高校,早就当教授了”,我说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656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6
我们从汶川Mw7.9级地震学到了什么?
热度 5 秦四清 2011-9-7 20:07
2008 年 5.12 汶川 M w 7.9 地震留给了国人无尽的痛,汶川地震已过去 3 年多了,回想起来不知道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毋容置疑,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规范的修订、震源机制与破裂过程等的认识有意义。 这 3 年多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汶川地震发表了数以千计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372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5
谁是科学网最会炒作的明星?
热度 27 秦四清 2011-8-30 21:21
过去文体明星的炒作是互相揭短、自曝隐私,以提高自己的露脸机会和知名度,这种方式用的太多太滥,已经老掉牙了,该换点新招了。 在科学网上,有人对炒作有了“创新性”发现。裹着科学外衣,打着“为科研环境鸣不平” 的旗号诱导多人成为自己的“粉丝”,为己摇旗呐喊,是新发现的基本特征。 在竞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401 次阅读|51 个评论 热度 27
和院士如何竞赛?
热度 43 秦四清 2011-8-30 13:40
饶毅 教授 要和院士良性竞赛,以促进中国科技的进步,其出发点很好,但细想起来确有疑问且难以实施。一是怎样比和如何比的问题?二是饶毅不用和今年的候选院士和已当选的某些院士比,胜负已有定论,因为多数人(包括饶毅自己)已认为其学术水平高于或不低于本领域的候选院士,甚至比某些已当选的院士水平高。本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0919 次阅读|85 个评论 热度 43
高半头or高一头
热度 3 秦四清 2011-8-22 22:43
如果你比别人的学术水平高半头,你可能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如果你比别人的学术水平高一头,你可能成为竞争的最终胜利者,因为你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最近网上热炒的 RY 候选院士事件,其实各种分析都有理,但从我个人的浅见,真正的原因是 RY 没有做出类似的“治愈癌症科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34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院士评选的唯一学术标准探讨
热度 2 秦四清 2011-8-19 02:08
第二轮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出炉后,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各种褒贬不一的说法均有之,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其实大家最为关注的是院士评选的标准,虽然其标准在有关院士章程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科难以量化,如怎样理解候选人是否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难免对评选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89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对院士评审制度的两点建议
热度 5 秦四清 2011-8-18 10:15
能否做出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性工作,应是科研人员能否当选院士的重要标准。怎样判断是否做出了这样的工作呢?从目前的院士增选工作步骤(提名候选人、归口部门遴选、院士评审和院士选举)看,还存在缺陷,不能杜绝学术水平不高但“关系硬”的人混进院士队伍。为此,建议在院士选举结束后,增加一项“聘请国外 5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860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5
当院士还是当战士?
热度 2 秦四清 2011-8-17 22:31
在网上,有人认为院士的评选标准需要改进,有人认为院士的水平一代不如一代,建议改革院士制度。在我看来,大部分院士还是有真才实学的,但也有些院士自以为是,“神马”都懂,在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不懂装懂,降低了院士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 从我自己的科研体会看,当你在学术研究中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5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2
学术评价与职称评定
热度 7 秦四清 2011-8-13 12:21
高校与科研单位在进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时,主要依据发表论文数量(主要是 SCI 或 EI 论文数量)、是否拿到国家项目及获得国家奖励等 “ 学术评价 ” 指标,来衡量你是否具备了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任职资格。这些指标容易量化、容易实施,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科研人员工作方式的 “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87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7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