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新认识:胡焕庸线具有地震地质涵义 精选

已有 7567 次阅读 2021-2-14 14:41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原来几乎未关注过胡焕庸线及其涵义,因为我的科研兴趣不在于此。然而,近些天我看到几位科学网博主撰文重提此,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看看胡焕庸线与我们划分的地震区有无联系。

胡焕庸线【1】,又称黑河——腾冲线为一条大致沿着45°倾斜的直线,是由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在该线的西北侧,56.2%的国土只居住着5.9%的人口,呈现一派大漠长河孤烟的景象;而在该线的东南侧, 43.8%的国土居住着94.1%的人口,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在我看来,胡焕庸线实际上是我国大陆宜居性的分界线,即在该线的西北侧地区宜居性差,而在该线的东南侧地区宜居性好。我们知道,影响宜居性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地理、气候、水资源、交通、人文、经济等,其中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影响宜居性的主控因素之一。由此而论,胡焕庸线与地震的发源地——地震区,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此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基于我国大陆大地震的分布、断层线(断层与地面的交线)的连续性及其延伸性,我严格地沿某些地震区的边界——区域性大断层,画了一条如图1所示的最长红线,其与胡焕庸线几乎一致。在红线西北侧我国大陆地震强度和频度,远高于红线东南侧我国大陆地震强度和频度。这说明胡焕庸线既是大体表征纵贯我国大陆北东向的一条断层线,也是表征我国大陆地震强度和频度显著差异的纵向分界线。

      image.png

 1 我国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区划分图

做个小结,胡焕庸先生当时是基于人口密度对比界定的胡焕庸线,并未认识到该线隐含有地震地质涵义;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客观存在的现象背后必然受某种必然性的支配。科研嘛,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寻觅到真谛。

基于上述分析,就可以反推为何胡焕庸线客观存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基本上是与各种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崩滑流、洪涝、旱灾、雹灾、风沙灾、冰雪灾等)的斗争史。如上所述,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影响宜居性的主控因素之一。在大地震频发的地区,人类惹不起地震但能躲得起地震。为此,必然主动寻找合适的宜居地避害趋利——这是人类的本能,如此势必促进人口向更利于居住的地区迁移。就我国大陆地区而言,多种其他不利因素使得西北地区的宜居性本来就较差,再加之在漫长的岁月中大地震频发起到的雪上加霜作用,可促使该地区担惊受怕的人们相继做出向东南地区的迁移决定。这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清晰的人口密度对比线——胡焕庸线。

接下来,再讨论一个问题:胡焕庸线能破吗?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大陆各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尚未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该线的西北侧地震区还是东南侧地震区,地震的强度与频度都将趋于增大,但前者仍远高于后者。显然,在人口密度越大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一旦发生大地震,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严重。因此,若不维持现状,人为把胡焕庸线向西北侧移动,即人为扩大适于居住的区域,后果不难预料。我一直觉得人类不可与大自然叫板,只能顺应自然。

在我国地学大咖们的推动下,预计宜居性将成为未来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为科学评判我国各区域的宜居性,不妨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以地震灾害为主要抓手。如此,才能避免空谈,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本文研究首次赋予了胡焕庸线明确的地震地质涵义。我衷心期望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把有关胡焕庸线的研究推向深入。  

参考

1】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及形成原因

http://www.gaosan.com/gaokao/23282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272158.html

上一篇:今年春节怎么过?
下一篇:驱走“五穷”迎来“五富”
收藏 IP: 59.109.158.*| 热度|

18 檀成龙 宁利中 武夷山 周忠浩 郑永军 黄永义 王启云 汪晓军 曾杰 张明武 晏成和 刘用生 王从彦 杨金波 刘志平 杨正瓴 段含明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