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师,明理睿智;求真悟道,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全生 新常态——心常态

博文

科学是否被‘泛故事化’了?

已有 3515 次阅读 2010-3-28 10:09 |个人分类:随感杂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很久没写点东西了,挺对不住那些依旧时不时点击敝博的博友们,没办法于世事纷扰之下觅一小段静心之刻理出一篇完整的思想沉积,于是只好浅浅的随心想过后随之而去,其实思绪一直没有停歇过,甚至于吞噬着晨昏本属于睡眠的时间。
       书归正传,缘何会有如题的感觉呢?多年来看着科学网、新浪网上对一些新的研究结果的中文翻译报道,这种感觉在愈发强烈。还是学生的时候有幸听到老外专家和海归专家的一些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就是告诉大家一个故事,写论文就是写故事,只有能吸引人的故事才有市场,正面理解的确有理,值得借鉴。然而看看现在一些被非专业媒介转引翻译的专业论文,似乎仅剩下一段故事了,甚至于有些原文亦是纯粹在讲故事,没有了科学最基本的严谨,大胆浮夸的假设成了吸引人的噱头,所谓求证仅是‘管中一斑而知豹’的片面。非专业媒体的翻译尚可原谅,但也不能长此以往的愚弄受众,采编译人员专业素质也许提高才是。而专业人员的专业论文,更应该注意行文措辞,在讲故事的时候少一些牵强附会的夸张假设,不诱导非专业人员更无边际的推演放大研究结论。
        这种现象在生命科学领域尤为严重,为了讲故事很多作者都是按照人的思维模式来赋予生物一个超级大脑,可以想出一些其妙的方法对策应对问题。若仅仅是某个物种什么特别的行为有点神奇,倒也不会引起多少不良后果,最怕那些动不动就跟疾病什么扯上关系的故事,虽然标题和内容加入了“可能、也许……”等弱化语气的词,但是受众未必能这么客观的去理解,而有些媒体的转引往往就变成肯定语气了,诸如研究发现癌症是吃这个吃那个吃出来,或者吃红薯、木瓜能抗癌,吃什么会聪明,用什么化工产品会脑残的……。让供养科研的纳税人的神经始终紧张不能放松,这难到就是科学家的贡献?抑或是科学家的‘阳谋’—让纳税人和管理层乐意继续支持?一样米养百样人,难免不会有些钻营此道之士啊。
        一点不成熟的或许还有点‘杞人忧天’的个人见解,还望莫对号入座。


谈谈科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238-306795.html

上一篇:故乡印象—薰衣草
下一篇:抗旱救灾,莫忘鼠患
收藏 IP: .*| 热度|

2 孟津 尚松浩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