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患者需要的,首先是安全感重建

已有 3941 次阅读 2015-8-26 16:54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老年人, 心理学家, 观察者, 安全感, 心理反应

确诊癌症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现或显或隐的心理巨变,对于千奇百怪的心理波澜,观察者们做出了各种描述:从愤怒、恐惧、失态、失控、发火、郁闷、不语,到痛哭、焦虑、怨恨、自责、指责、悔不该等形形色色,不下数十种。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大多数心理偏差的形成,一般可归结为某些“原型”没得到很好发展,受阻所致。稍后,知名心理学家李曼写了《恐惧的原型》一书,把各种主要的人格偏差归结为四种原型。因此,了解“原型”,常是破译纷繁心理现象背后的“核心”。

在对数万例患者的贴近式观察分析中,我们发现怀疑或确诊为癌的患者,他最初一段时间心理反应的“原型”是“安全感”的骤然缺失。几乎所有表现,核心因子就是安全感缺失,而且是“骤然”“彻底”的缺失。例如,伴随着衰老,老年人的安全感也会缺失,但只是慢慢地,绝不是骤然发生的,也不是彻底的。一些严重慢性病患者(如大面积心梗)急性发作,如意识清醒,也会一度出现类似情况,但要么生命结束了,要么伴随着抢救成功,转为安全感的部分缺失。而不像癌症患者“骤然”“彻底”缺失。这的确是癌症患者独有的情绪变化“原型”,此时,尽管表现千姿百态,因人而异,但核心要素则一致:“安全感”缺失。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一般人都能满足。吃喝拉撒睡得到满足后,接着就是“安全感”。按照马斯洛的说法:人们需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有规律地生活以感到世界是井然有序的;当安全需求未能得到相应满足时,它会对个体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全部指向安全。可以理解,处于安全感缺失状态下的人,其一切行为表现都可能只是因此而衍生,并为重获安全而展开的。

马斯洛指出:“就安全的需要而言,我们有充足的资料来探讨。恐惧、害怕、焦虑、紧张、担心、不安等,都是安全需要受到挫折的后果。同类的临床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安全需要满足的相应效果,如具有安宁感、焦虑以及紧张的消失、对未来充满信心、感到安全等”。当然,他也承认:同为安全感缺失,表现可以大相径庭,它带上了明显个体性格、经历等的烙印,“无论怎样描述,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与感觉安全的人之间有着性格上的差异。”

在长期临床观察中,亲历患癌后的各种各样离奇表现,仔细梳理,似乎都可以(也是只可以)用“安全感”的骤然缺失为“原型”进行分析。包括许多患者或家属想尽方法,蝎毒蛆蛹、蜈蚣斑蝥都愿试,抓阄拜佛都不放,其体现的深层次是安全感骤失的慌张中,抓住的也许就是“救命稻草”的不理性思维。

安全感重建,医生、患者、家属、朋友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当事人自己。他人没法代替你攻克艰难,渡过安全感缺失之难关。

对于医生来说,应该时时把促使患者重建安全感放在第一位,即使是暂时性、安慰性的,也很起作用。因为泰勒等积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也能使个体免于诸如癌症等重病的致命危害。

一个真实案例令笔者感怀:某中年女性,早年母亲死于乳腺癌,她15年后发现自己也患了乳腺癌,她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医生初诊完毕时,笑嘻嘻地对她说:“女士,祝贺你!”她不解?“我生癌,为什么还要祝贺我?”对方和蔼地解释:“因为你生的是后果最好的一种癌!”她顿时如释重负!多年后她回忆说,当时场景历历在目!其实,她患的癌与母亲完全一样:浸润性导管癌。中国医生很少会这么说,但这位令人尊敬的加拿大同仁,却用充满人文味的“临床告知”技巧,消解了患者的恐惧,有效地重建了她的安全感。

笔者在十余年前主编《现代中医肿瘤学》规划教材时,基于小样本研究,提出肿瘤告知的适当原则:在适当时候(一般是三个月左右),以适当方式(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准及个性特点),告知适当部分(如晚期的,某些转移实情就不一定全盘托出)。笔者在哈尔滨医学人文学会议演讲时,进一步阐述这观点,强调关键是稀释负面信息,让患者有个心理准备期,有助于患者重获安全感。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于2008年推出《肿瘤患者告知与同意的指导原则》,基本精神如出一辙。可见,医生可以从如何“告知”切入,帮助患者重建安全感。

重建安全感过程中,家属作用非常重要。临床上,每见家属陪同来就诊述说症状时,有意识夸大,以求引起医生特别重视,特别是女性家属。其实,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患者本人来说,这对他的安全感无疑是一种摧毁,而不是重建。

朋友亲属等也有或强或弱的作用。有位曾任领导的患者事后回忆说:他生病了,人们络绎不绝地来看望,都带来鲜花,床脚边放满了鲜花。他当时潜意识里就感到像开追悼会,自己躺在鲜花丛中。然而,让他更难以接受的是:“来看望的同事和部下几乎都是同样的话,‘你不用担心啊!会好的!放心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知道他们说的都是安慰性的假话。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却让我想入非非,潜台词也许就是说,你将不久于人世了,还是抓紧最后机会享受吧……”

当然,安全感重建的主体是患者本人,本人重建的方法很多。

前面谈到的心理自救都有用。较直接而更可取的是寻找和自己病情相似且心态积极者,经常主动寻求支持。

十几年前,有位乳腺癌患者的提示,让我豁然开悟。她忧郁、恐惧、敏感,情绪很差,很长时间没法彻底改善。有一次,我又开导她。她却说:“教授你给我说的,我全都听进去了。回去一段时间内不错。但几天后,当我静下心来时,自然而然地消极情绪占据主导。有时会想:您站在岸边,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医生朋友都可以轻巧地说,但孤独时我自己丝毫没有安全感,感到自己很快不行了……。这时候,多想有个人帮帮我,拉我一把……”当时,这真切的述说真的震惊了我,对啊!谁都是这样的。她不可能找我聊,为什么不帮她搭搭线,找些康复了且热心的乳腺癌患友和她交朋友,经常帮帮她。于是,我很快牵了线,帮她与几位乳腺癌患者建立了联系。这还真的救了她一命。最初,她一有困惑、恐惧、迷茫,就会主动与她们联系。此后,她又热衷于帮助她人。这后来成为我们一项制度性安排,当然,前提是患者本人有这个强烈意愿。

其实,多接触一些正能量的肿瘤科普(包括我的册子等),也有助于自救。有太多的患友告诉我,说枕边放了《癌症只是慢性病》《别让癌症盯上你》《生了癌,怎么办》等,一有恐惧,经常翻阅,每可宁神定志,驱赶恐惧,甚至可以促使自己入睡。

再如,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特别是民生健康家园、癌友协会、康复乐园等,也有帮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00-916169.html

上一篇:何裕民教授,我的恩人
下一篇:玉屏风散——小小妙方防感冒
收藏 IP: 116.226.2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