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告别曾经的时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芦苇的故事

已有 3842 次阅读 2021-2-15 07:06 |个人分类:自然之旅|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芦苇(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 (Cav.) Trin. ex Steud.)是禾本科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状茎十分发达。芦苇多长在水边(芦苇分为水生型和旱生型或陆生型),在开花季节也是比较漂亮滴,可用于观赏。

此外,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均具有非常发达的通气组织,所以它在污水净化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者,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也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就详细记载了用芦苇造纸的流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而且,芦苇的嫩芽是可以当蔬菜来吃的,如北宋沈括在《梦溪补笔谈》曾写到“芦芽味稍甜,作蔬尤美”。我国著名的吃货大文豪苏东坡(曾自创东坡肉和竹笋焖肉,更关键的是苏东坡还为自己独创的美食撰写广告词宣传,如《竹笋焖肉》: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也曾写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这样的句子。所以,有一些吃货们也很喜欢芦苇,更何况苏东坡助阵呢。更为关键的是芦苇也为很多生物特别是鸟类和昆虫提供了栖身之所,如被誉为“鸟中熊猫”的我国特有鸟种震旦鸦雀便是完全依赖芦苇地而生存。总之,芦苇一身都是宝。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另外,据说芦苇也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男女双方传递爱意的重要信物之一。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也有记载芦苇的诗句,并以芦苇托物言志,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image.png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芦苇除了全身是宝之外,芦苇自古以来在中国还是大大的良民一枚,不仅没有造成生态危害,而且还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稳定的过程中乃大功臣一枚。


image.png


然而,芦苇却在移民异国他乡后肆意的传递种族的香火(芦苇本身耐寒、根系发达,生长起来往往会形成非常密集的芦苇丛,且芦苇繁茂的地下匍匐茎和芽以及众多会飘飞的种子也使得芦苇入侵后非常难以根除),并对当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被光荣的列为外来入侵植物,特别是芦苇已经沦陷北美西海岸,并在美国五大湖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灾害。


image.png


image.png


注:囿于个人水平之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此外,本文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入侵植物主导的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存在问题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66298

生物入侵机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6570.html

入侵植物的入侵竞争力和生境的可入侵性量化方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19837.html

入侵生物的生态策略进化机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34409

群落多样性与其可入侵性的关系的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593.html

生物入侵之遗传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25699.html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176.html

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功能差异以及生态位差异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65874

菊科入侵物成功的主要因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45631.html

化感物质和化感效应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46143

生物入侵途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6308.html

生物入侵现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4926.html

生物入侵进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07475

群落可入侵性指数(Community invasibility index, CI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12.html

入侵植物相对入侵力系数(Relative invasiveness index, RI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11.html

入侵植物入侵强度系数(Invasion intensity index, II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10.html

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功能差异指数(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dex, FDj)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09.html

生物入侵之10%法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6561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入侵植物入侵中国大约时间轴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58991

中国入侵植物名单和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6601.html

中国入侵物种名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45628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46605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和入侵克隆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61990.html

中国水生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73994.html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谱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85806.html

中国&江苏外来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12281

惨不忍睹的生物入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45336.html

世界上入侵力最强的100种外来入侵生物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05853

起源于中国却在欧美横行霸道的入侵物种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65607

BBCH-scale (Weed)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0547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5899-1272226.html

上一篇:学术圈存在之部分问题浅析
下一篇:葛根的故事
收藏 IP: 183.211.172.*| 热度|

11 刁承泰 尤明庆 张珑 杨学祥 李学宽 杨卫东 舒红 朱晓刚 王辉 刘钢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