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517h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517hy

博文

中华“科学”140923

已有 3356 次阅读 2014-9-23 22:54 |个人分类:核育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家, style, 李约瑟, 中华

中华“科学”

吴曜圻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困扰了许多人,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根本原因是我们受到西方视野的限制。

从全球视野看,现代科学的中心在转移。科学有三个范畴:实体、信息、能量。实体科学的中心在英国,以牛顿为代表产生了一批科学家,其方法是发现自然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其后,这一方法在西方传播,自然现象从“苹果落地”这类宏观现象,细化到分子、原子、电子层面,产生了化学、电磁学等学科。科学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产生了电动机、计算机、互联网等影响全球的成果。在理论方面,以爱因斯坦为代表,应用数学语言工具,推论出了相对论,颠覆了经典科学的前提:空间不变,时间不变。

以爱因斯坦与牛顿为代表,西方科学构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以因果表示(爱因斯坦的因,牛顿苹果的果),也就是构成了一种影响全球的唯物科学体系,这种体系在社会中的表现叫唯物主义。

西方科学,也就是有些人所谓的现代科学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强大的制约作用,现代西方哲学维特坦斯坦形容现代科学如同一个“大瓮”,将人类的思想禁锢其中。但是,西方思想家们以西方的视野看世界,如同坐井观天,看到了井口,无奈找不到出路。

一些西方哲学家将中华文化视为逃离科学“大瓮”的抓手,但是,他们没有掌握象形汉字工具的精妙,只能“望汉兴叹”。

上天为什么让中华民族传承象形汉字,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华!人类的文字有表音、表形两类,表音文字分化出了许多类别,而将表形文字作为法定语言工具的,只在中华区域。按《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为汉语、法语、俄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其中,只有汉语将象形文字作为表达工具。

象形汉字的奥妙在于形,从形看“因果”,果—因=十(将果中的一、人、口去掉,剩下的就是十)。十表示直角坐标,这是数学的象形表示,数学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坐标系中表现。

西方社会的隐秘根源是数学,但是,西方人用表音的代码为主表达数学的内容,适合于表达物质层面的关系,发展的极端就是将物质作为人类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结果是人类的异化,这是社会许多恶果的根源。

物质科学的手段是分,其方法可用“分”字表示,“刀”表示工具,“八”向小处分割。将直观的实体分为分子,再分到原子、量子、费米子、玻色子,分到了极限,看到了波粒二象,无“子”可分,只能研究“超弦”。弦就是波,对波而言,分的手段就不太适合了。

中华思想以人为本,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其方法可用“合”字表示。“口”表示整体,“一”表示标准或者基础,“人”表示双方的关系,也就是宇宙的对称破缺关系。从历史上看,中华思想依靠悟与灵性,这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是适用的。

现代社会中大量涌的科技工具,使人类平等的思想得以实现。机器让人类的体力差异“平等”,电脑拉平了人类的“脑力”差异。21世纪兴起的“频能”或者“律动”科技,将为人类“灵性”的平等提供强大的支持。

从形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完整体系有点、线、面、体、核五个层面。前四个层面有形,构成物质体系,也就是实体。第五个层面无形,要显形,需要以物体为工具,也就是以点、线、面、体构成虚体,也就是实体的文化,表现为文字,关系(原理),学科,体系(跨学科)。虚实构成人类世界的全部,在西方语境中表示为01,在东方语境中表示为口、一。东、西方相合产生中、十,分别表示人本与物本行为的坐标(基础标准)。

分与合的行为构成两种知识体系,前者称为科学,是西方“分”思想的器物化表现。后者以东方“合”思想为基础,形成了许多器物化积累,现代社会中的互联网就是一种“合”思想的体现。我们将来源于中华思想的“合”思想表现的知识体系,命名为“合学”。合学与科学(分学)构成完整的人类知识体系。

地球上可“分”的资源越来越少,大量使用“分”来的资源,如地下矿物、地表物产等,产生环境污染,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科学转向合学的时代。

科学为合学基定了物质基础,用科学方法发现了无形的频能(E=hv),以频能为基础,将实现人类从能到物的转化梦想。

飞毛腿,顺风耳,千里眼等人类梦想,都分别用交通网,互联网,移动网实现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梦想,将通过中华合学的发展,得以实现!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星期一12293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3895-830271.html

上一篇:构形方法140630
下一篇:怀念母亲
收藏 IP: 222.130.142.*| 热度|

1 Xuex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