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彦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undu 海南大学 杜彦君博士 研究方向:物候学

博文

国内科研“课题组文化”的缺失

已有 4723 次阅读 2011-3-30 11:34 |个人分类:科研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科研

前一段时间,我和同样在读博士的两位好友相聚,她们说到了课题组内混乱的现状。我就想到这个问题--建设课题组文化。一个课题组正如一个公司,需要营造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处于放羊状态。大的企业,在建立之初,需要老总积极引导、打造一种良性文化,经过多年培养才能形成该公司特有的文化。新来的员工通过培训和感同身受,逐渐继承并发扬公司文化,让公司运营越来越高效。

 

我理想中的课题组文化是十二个字:有凝聚力、互帮互助、平等、包容有凝聚力的反义词是一盘散沙,一个导师所带的学生,由于人数多,分散在不同的办公室,大家平时见面很少,联系自然少,是无法有凝聚力的;有凝聚力另一个反义词是内斗,用我们生态学专业词语就是植物之间竞争性排除,大家相互掐架,相互在导师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加上导师可能听信谣言,相互牵制的结果是大家都出不了好的科研成果,当然不排除有个别超牛的学生,会鹤立鸡群。要想有凝聚力,课题组导师要多与学生接触,聊聊家常,聊聊生活,一起吃吃饭,或者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一些本来很聪明的学生,若不跟她(他)们接触,你就不知道她原来很爱好本专业,使她们的天赋失去引导和激发,人就会消沉,人才就会被埋没;如果导师能多跟学生交流和相处,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再加以正确引导,她们会成为一个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

 

关于互帮互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计算机学得好,有的数学、统计学学得好,有的文献读的多,知识面广,大家如果能够相互弥补不足,互帮互助,学到对方的长处,那大家都有提高,都有进步,科研也会有更好的产出。

 

关于“平等”,国内有一部分导师给人感觉是高高在上,跟学生之间永远隔着一层,不能够平等自由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人性容易受到压抑。这点国外的导师总体做得比较好,你能够无拘无束的跟他们聊生活,聊人生,聊科学问题,开玩笑,在放松的状态下,思想的火花才能够被激发。

 

关于 包容,能考上研究生,已经经过了层层筛选,大家都不差,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学生懒惰,做事拖拉,看起来需要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因为这些与老师心目中所谓的好学生标准不符合,就认为是招错人了,或者失望,不管学生了,这样的学生可能有其它方面的特成,比如统计学学的好,做事情像德国人一样较真,钻研精神强;如果导师能够发现这些长处,并加以鼓励利用,没准他比眼中所谓的好学生做科研方面更是好手呢!或者只喜欢乖乖听话、或会拍马屁的学生,不能容忍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我认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思维,唯有能包容不同性格的学生,才能够发扬陈寅恪先生提倡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一个好的课题组文化,是需要导师积极打造的;可惜, 很少有课题组去积极营造良性文化,而任由其自由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8940-427938.html

上一篇:我的博士论文致谢信
下一篇:博士毕业前写给导师们的话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6 吕喆 姜洪洲 徐耀 张金龙 曹贺贺 lixuke2005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