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desig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pdesign

博文

卓越工程师与SCI 精选

已有 17698 次阅读 2015-11-5 11:40 |个人分类:07-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两天到上海开会,与负责接待的博士生聊天,他说在他们这一届之前,土木工程领域的博士发表EI索引论文可以毕业,但是从他们这一届开始,该校土木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必须发表SCI索引的论文。这个消息令人震惊!SCI指标已经开始对工程学科施加重要影响。这是否符合工程学科特点?这是否有利于工程学科发展?这是否有利于工程学科学生培养?这是否经过了充分研究和论证?

仅以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为例,对国内工程界影响力较大的《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等均非SCI索引期刊。国内该领域也有几本期刊英文版被SCI索引,很遗憾,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成果对国内工程界影响相当有限,多数工程界人士不阅读该期刊英文版

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理科,工程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加强调解决问题、实际可行等因素,其学科培养更加强调培养出未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工程师,所以国家针对工科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该计划的有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工程学科许多重要发现非常简洁明了,以岩土力学最重要的有效应力原理为例,该原理形式很简单,但是内涵很丰富;另外我国提出的圈梁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是传统砌体结构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形式也很简单;但是土木领域发表的SCI论文成果很少能够与上述成果PK。从某种意义而言,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提炼是典型的医药工程成果,该提炼方法和工艺没有发表SCI论文,也难以发表SCI论文,但是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几篇高点位的SCI论文。工程界李冰父子(都江堰)、李春(赵州桥)、埃菲尔(埃菲尔铁塔)等一代宗师,谁发表过SCI呢?由此可见,对于卓越工程师而言,SCI索引文章即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论文或工程本身的创新性和价值是核心,其他是次要的!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SCI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对某些学科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科发展;对另外一些学科,用SCI评估就有可能是毒药,导致该学科畸形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用错地方,SCI还不如屠呦呦女士的大缸!

对工程学科评估应慎用SCI指标,宜深入研究之后再做判断和选择。中国需要培养发表SCI论文的理论高手,也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补记:

部分同志对SCI和EI的区别不太清楚,在此简单解释。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于1957年由美国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建立,以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等为主,是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中国科学》等为SCI索引期刊。

EI(Eingineering Index) 在1884年由美国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创办,要收录工程技术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的大型检索系统,是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岩土工程学报》等为EI检索期刊

SCI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主;EI以工程技术为主,如土木工程、机电工程等学科。通常而言,工程类科研以EI索引为主。

可通过网络检索获得关于EI和SCI更加详细信息。

判定工程学科理论重要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性,我国的圈梁构造柱约束砌体结构、青蒿素、杂交水稻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不发一篇SCI或EI文章,仍然是该领域顶尖成果之一。我个人认为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她发表的那几篇sci论文和被引用次数,而是发表sci论文之前做的工作和论文(甚至只是工作记录),那是真正原创和有价值的工作。

我不反对部分同志强调SCI及其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但是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要对工程学科领域论文进行评估,无利益相关的同行评议通常是比较好的。可以SCI和EI并重,而不是简单的划分369等;如果一定要在SCI和EI之间选择,可优先考虑EI检索,而不是SCI;这样可能更加切合工程学科的特点。由于中国工程界更加擅长中文,部分工程类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也相当优秀。

由于学科越来越复杂等原因,理论人员和实践人员有较大差异,需要的素质也不同,其培养方式有所不同。通常而言,一位理论高手未必是优秀工程师,未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一位优秀工程师也未必是理论高手,未必擅长发论文。仅以医学学科为例,不经过实践培训和考验,即使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也不能作为骨科临床医生进行执业;反之,一位优秀的骨科临床医生,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未必很强,其理论成果未必可以上SCI。对于工程学科领域,应建立适合工程学科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不发表SCI不能毕业。

可参照:高校的科学生态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517-912101.html) 

学术和工程之间的大河1学术和工程之间的大河3—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2015年11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

题外话;

今天阅读了一些评论,有些评论较好,一针见血;有些评论对于工程学科来说,稍微显得书生气,这可能由于评论者不是工程学科领域或者没有从事过较长期的工程实践(例如:专业负责人5年以上),感受不同导致。从某种意义而言,评价工程学科成果,可以非常复杂,复杂到如何评估都无法让人心服口服,核心、EI、SCI、影响因子……;也可以非常简单,简单到就一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通常而言,在工程实践中,效果好,就是英雄!青蒿素、杂交水稻、圈梁构造柱约束砌体、都江堰、赵州桥、埃菲尔铁塔……即使没有一篇SCI论文,也仍然令人钦佩,令我辈高山仰止。

经过思考,我保留自己的主要意见,不足之处请谅解。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公开答复非学术性评论,对于本文的评论,我在补记中给予了统一回复。对于涉嫌抨击个人或单位的评论,我通常删除。烦请大家理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8553-933496.html

上一篇:甲类仓储物爆炸下高层剪力墙住宅人员逃生的探讨
下一篇:封底的话—《从117到中国尊,姚攀峰工程实践及前沿研究》
收藏 IP: 211.100.3.*| 热度|

21 许培扬 陈冬生 蔡小宁 陈南晖 胡方云 姚伯元 黄永义 杨正瓴 秦四清 刘洋 王媛媛 张鹏飞 李雪 武夷山 晏成和 王林平 刘淼 熊孝波 shenlu biofans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