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观察到的现实冲击头脑中的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loding 学于喻家山,研创新体系,探知识理论,现居广州

博文

到底什么是创新集群

已有 6903 次阅读 2010-10-29 23:25 |个人分类:公共政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以前发的一篇文章,贴出来接受批评。

摘要:创新集群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和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已取得高度共识。然而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是什么,独特的理论内涵是什么,与产业集群有何区分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基于研究维度、地理接近、知识创造三方面研究指出,新知识和新产品大量生成是凸显创新集群本质涵义的指标。然后从分析焦点、创新过程、学习过程、产出特征及必要条件等多方面研究了创新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分。
关键词:创新集群;本质涵义;地理接近;知识生成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都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研究和解释的现实课题。关于向什么目标升级的问题我国学界和决策部门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把培育创新集群作为地方集群升级和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1-15]。但是创新集群到底是什么,其独特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其与产业集群如何区分?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考察。王缉慈(2006)认为什么是创新集群、为什么要有创新集群、高新区如何培育创新集群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5]。张江管委会刘小龙认为,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是分开的;在培育创新集群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培育产业集群的方法;尤其是在经济指标的考量方面创新集群需要一套更精细、更前瞻、更持久的考核指标[16]。因此,只有科学解释了创新集群的独特内涵,政策决策部门才能为政策目标的执行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相关规则,才能针对不同的集群阶段形态、产业形态及升级瓶颈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集群政策。
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
Hodgson(2000)指出没有什么比混淆核心概念更容易产生混乱和使知识进展徒劳无功的了[17]。相对于其他类似概念,创新集群这个概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否则,不仅不能解释新的技术经济现象、新的实践和新的问题,而且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思维混乱。按照一般概念定义的规则,一个概念的本质涵义一定是其异于其他概念的表征,这个本质涵义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例如人之所以能够区别动物,是因为人是社会人,这是人的本质涵义和必要条件。可以认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特征,但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非人的独有技能;如果说制造和使用高级复杂工具是人的独有技能,那也是因为由于社会人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人才可能学会制造和使用高级复杂工具。
研究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需要解答三个问题。首先,需要考察创新集群的研究维度。创新集群存在两个研究维度:地理空间维度和技术经济空间维度。前者强调地理集中和地理邻近对于创新集群的重要意义。后者强调技术经济空间内创新主体间的连接和互动;尤其是指技术系统中的创新集群即技术关联型创新集群,这一支从熊彼特到罗森伯格再到技术系统一直延续至今[18-20]。因此,不能将创新集群的“创新”视为定语,也不能将“集群”视为状语,单一地考察修饰问题将失去对另一个维度的研究,只取一个维度或许将误导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第二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地理集中或地理邻近能否成为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根据技术经济空间维度下的创新集群涵义判断,地理集中并非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因为其强调创新的扩散和技术的连接。那么对于地理空间维度下的创新集群而言,地理集中能否成为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Preissl2003)指出,创新集群概念是把互动作为构成性元素(constitutive element)而不是把地理位置(location)作为构成性元素;他认为创新集群与生产集群和价值链集群有着根本性(fundamentally)的差异[21]Cole(2008)指出以往研究强调了地方资源的竞争优势但是某种程度上忽略了非地方连接的重要性,他基于欧洲动漫电影产业的案例研究显示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并非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NachumKeeble(2002)使用伦敦媒体集群研究了为什么处在当地并不是足够的问题,即地理集中或地理邻近不是创新集群的充分条件[22]。另外,作为集体行动的创新过程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知识的创造和扩散,而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并不必然是由地理集中导致,也不必然导致地理集中,在电子化交流和电子化交易的时代尤其如此。换言之,地理集中既不是培育创新集群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培育创新集群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理集中并非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
需要指出,地理因素并非不再重要,也并非否认面对面的交流的重要价值,位置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Cole(2008)指出所需要的不是永久性同处一地(permanently co-located),而是需要在一些时点同处一地,即临时性邻近(temporary proximity)Torre(2008)指出地理邻近对于知识转化而言仍然是必要的,但是短期或中期互访对于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往往已经是充分的[23]Bathelt and Schuldt(2008)专门研究了国际贸易集市作为临时集聚temporary clusters)对于互动学习和知识创造的重要作用[24]Hamdouch(2008)也指出创新集群中互动主体之间并不定需要在同一地理范围内同处一地,Owen-Smith et al.(2002)通过Boston生物技术集群的案例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一点;集群中的公司与San Francisco甚至国外的外部伙伴发展出了强关系(strong relationships)Hamdouch认为这个案例表明集群的相关空间规模是一个可以跨越几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变量和多边界的(multi-territorialized) [25]
第三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知识和创新在创新集群中的角色。OECD(2002)指出,创新集群概念吸收和掌握(capture)了现代创新过程研究的所有重要方面,其中两个方面都与知识生成密切相关,即(1)基于在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累积的收益递增的重要性;(2)演化和产业经济学论证知识累积是路径依赖的(沿着带有一定惰性的技术轨道),是非线性的(涉及研究和创新在不同阶段间的互动),是被市场和非市场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制度(社会规范,规制等)所型塑(shaped)[26]。可以发现无论是地理空间维度还是技术经济空间维度,所有创新集群概念都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而这种密集交换必须依赖于各种互动连接和学习[18-19,27-30]Preissl(2003)和Hamdouch(2008)给出的创新集群概念均强调了创新的实现[21,25]。而创新实现从结果形态上表现为新知识的生成、新技术的出现,这两者又都凝结在新产品中;从过程形态上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这种交换一方面说明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否则新知识无法生成,另一方面这种交换又依赖于互动。因此可以认定新产品大量出现为创新集群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表现为新产品大量出现的创新实现则无法称其为创新集群。
基于以上分析,这里给出创新集群的一个界定:创新集群是以新知识生产、新产品大量出现为本质涵义的创新型组织(创新型企业、各种知识中心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或在技术经济空间中集聚并且与外界形成有效互动结构的产业组织形态。不论术语如何变换,诸如知识集群(knowledge clusters),技术集群(technology clusters),智力集群(intellectual clusters),以知识为基础的集群(knowledge-based clusters);满足以上界定,均可以视为属于创新集群范畴。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区分
王缉慈(2004)指出集群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和低成本的集群;低成本的集群是指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这种集群内部信任度低;创新性集群或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是区别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或低端道路的产业集群)而言的,是指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或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3]。这种分类的问题在于将创新集群完全视为一个地理概念,忽视了创新集群还存在技术经济空间维度,如熊彼特、罗森伯格一直到现今的技术系统研究;国内傅家骥等(1998)专辟一章研究过这一脉络,柳卸林(1993)对此也有研究[31-32]
王缉慈,王敬甯(2007)将集群分为产业集群和高技术集群;产业集群又分为创新性(包括创意)集群和非创新性的两类;高技术集群是创新集群;创新性集群和创新集群的英文表述分别为innovative clustersinnovation clusters;并指出创新集群、创新性集群与非创新性产业集群的根本区别是对企业互动、知识共享和互动的强调[33]。需要指出,王缉慈,王敬甯(2007)的分类与王缉慈(2004)的研究不相一致,前者将innovative clustersinnovation clusters视为两个概念;后者并没有这样区分并指出有潜力的创新集群不仅包括高技术集群还包括创新性的低技术集群(innovative low-tech cluster)。显然OECD(2001)有关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的研究报告中既有高技术集群如ICT集群也有农产品生产集群和建筑集群。另外,Lee(2003)Preissl2003)、BortagarayTiffin(2000)等众多学者使用的创新集群概念(innovation clusters)OECD(2001)的创新集群概念(innovative clusters)实质上指称的是同一个经济现象,并没有不同。面对这些争论,判断依据依然是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和必要条件,即是否存在新知识生成和新产品大量出现。
陈云等(2003)讨论了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分和关联[34];吴晓隽、高汝熹(2007)在陈云等(2003)基础上给出了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特点比较和区别,并指出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是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35]。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关系类似于Lee(2003)指称的研发集群和生产集群;两者向创新集群演进都需要添加相应的功能即研发集群需要实现其研究成果,生产集群需要具备创新功能、研发新产品。国内学者对于集群分类的研究参见表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都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研究和解释的现实课题。关于向什么目标升级的问题我国学界和决策部门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把培育创新集群作为地方集群升级和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1-15]。但是创新集群到底是什么,其独特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其与产业集群如何区分?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考察。王缉慈(2006)认为什么是创新集群、为什么要有创新集群、高新区如何培育创新集群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5]。张江管委会刘小龙认为,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是分开的;在培育创新集群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培育产业集群的方法;尤其是在经济指标的考量方面创新集群需要一套更精细、更前瞻、更持久的考核指标[16]。因此,只有科学解释了创新集群的独特内涵,政策决策部门才能为政策目标的执行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相关规则,才能针对不同的集群阶段形态、产业形态及升级瓶颈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集群政策。
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
Hodgson(2000)指出没有什么比混淆核心概念更容易产生混乱和使知识进展徒劳无功的了[17]。相对于其他类似概念,创新集群这个概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否则,不仅不能解释新的技术经济现象、新的实践和新的问题,而且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思维混乱。按照一般概念定义的规则,一个概念的本质涵义一定是其异于其他概念的表征,这个本质涵义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例如人之所以能够区别动物,是因为人是社会人,这是人的本质涵义和必要条件。可以认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特征,但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非人的独有技能;如果说制造和使用高级复杂工具是人的独有技能,那也是因为由于社会人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人才可能学会制造和使用高级复杂工具。
研究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需要解答三个问题。首先,需要考察创新集群的研究维度。创新集群存在两个研究维度:地理空间维度和技术经济空间维度。前者强调地理集中和地理邻近对于创新集群的重要意义。后者强调技术经济空间内创新主体间的连接和互动;尤其是指技术系统中的创新集群即技术关联型创新集群,这一支从熊彼特到罗森伯格再到技术系统一直延续至今[18-20]。因此,不能将创新集群的“创新”视为定语,也不能将“集群”视为状语,单一地考察修饰问题将失去对另一个维度的研究,只取一个维度或许将误导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第二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地理集中或地理邻近能否成为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根据技术经济空间维度下的创新集群涵义判断,地理集中并非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因为其强调创新的扩散和技术的连接。那么对于地理空间维度下的创新集群而言,地理集中能否成为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Preissl2003)指出,创新集群概念是把互动作为构成性元素(constitutive element)而不是把地理位置(location)作为构成性元素;他认为创新集群与生产集群和价值链集群有着根本性(fundamentally)的差异[21]Cole(2008)指出以往研究强调了地方资源的竞争优势但是某种程度上忽略了非地方连接的重要性,他基于欧洲动漫电影产业的案例研究显示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并非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NachumKeeble(2002)使用伦敦媒体集群研究了为什么处在当地并不是足够的问题,即地理集中或地理邻近不是创新集群的充分条件[22]。另外,作为集体行动的创新过程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知识的创造和扩散,而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并不必然是由地理集中导致,也不必然导致地理集中,在电子化交流和电子化交易的时代尤其如此。换言之,地理集中既不是培育创新集群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培育创新集群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理集中并非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
需要指出,地理因素并非不再重要,也并非否认面对面的交流的重要价值,位置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Cole(2008)指出所需要的不是永久性同处一地(permanently co-located),而是需要在一些时点同处一地,即临时性邻近(temporary proximity)Torre(2008)指出地理邻近对于知识转化而言仍然是必要的,但是短期或中期互访对于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往往已经是充分的[23]Bathelt and Schuldt(2008)专门研究了国际贸易集市作为临时集聚temporary clusters)对于互动学习和知识创造的重要作用[24]Hamdouch(2008)也指出创新集群中互动主体之间并不定需要在同一地理范围内同处一地,Owen-Smith et al.(2002)通过Boston生物技术集群的案例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一点;集群中的公司与San Francisco甚至国外的外部伙伴发展出了强关系(strong relationships)Hamdouch认为这个案例表明集群的相关空间规模是一个可以跨越几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变量和多边界的(multi-territorialized) [25]
第三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知识和创新在创新集群中的角色。OECD(2002)指出,创新集群概念吸收和掌握(capture)了现代创新过程研究的所有重要方面,其中两个方面都与知识生成密切相关,即(1)基于在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累积的收益递增的重要性;(2)演化和产业经济学论证知识累积是路径依赖的(沿着带有一定惰性的技术轨道),是非线性的(涉及研究和创新在不同阶段间的互动),是被市场和非市场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制度(社会规范,规制等)所型塑(shaped)[26]。可以发现无论是地理空间维度还是技术经济空间维度,所有创新集群概念都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而这种密集交换必须依赖于各种互动连接和学习[18-19,27-30]Preissl(2003)和Hamdouch(2008)给出的创新集群概念均强调了创新的实现[21,25]。而创新实现从结果形态上表现为新知识的生成、新技术的出现,这两者又都凝结在新产品中;从过程形态上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这种交换一方面说明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否则新知识无法生成,另一方面这种交换又依赖于互动。因此可以认定新产品大量出现为创新集群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表现为新产品大量出现的创新实现则无法称其为创新集群。
基于以上分析,这里给出创新集群的一个界定:创新集群是以新知识生产、新产品大量出现为本质涵义的创新型组织(创新型企业、各种知识中心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或在技术经济空间中集聚并且与外界形成有效互动结构的产业组织形态。不论术语如何变换,诸如知识集群(knowledge clusters),技术集群(technology clusters),智力集群(intellectual clusters),以知识为基础的集群(knowledge-based clusters);满足以上界定,均可以视为属于创新集群范畴。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区分
王缉慈(2004)指出集群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和低成本的集群;低成本的集群是指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这种集群内部信任度低;创新性集群或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是区别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或低端道路的产业集群)而言的,是指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或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3]。这种分类的问题在于将创新集群完全视为一个地理概念,忽视了创新集群还存在技术经济空间维度,如熊彼特、罗森伯格一直到现今的技术系统研究;国内傅家骥等(1998)专辟一章研究过这一脉络,柳卸林(1993)对此也有研究[31-32]
王缉慈,王敬甯(2007)将集群分为产业集群和高技术集群;产业集群又分为创新性(包括创意)集群和非创新性的两类;高技术集群是创新集群;创新性集群和创新集群的英文表述分别为innovative clustersinnovation clusters;并指出创新集群、创新性集群与非创新性产业集群的根本区别是对企业互动、知识共享和互动的强调[33]。需要指出,王缉慈,王敬甯(2007)的分类与王缉慈(2004)的研究不相一致,前者将innovative clustersinnovation clusters视为两个概念;后者并没有这样区分并指出有潜力的创新集群不仅包括高技术集群还包括创新性的低技术集群(innovative low-tech cluster)。显然OECD(2001)有关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的研究报告中既有高技术集群如ICT集群也有农产品生产集群和建筑集群。另外,Lee(2003)Preissl2003)、BortagarayTiffin(2000)等众多学者使用的创新集群概念(innovation clusters)OECD(2001)的创新集群概念(innovative clusters)实质上指称的是同一个经济现象,并没有不同。面对这些争论,判断依据依然是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和必要条件,即是否存在新知识生成和新产品大量出现。
陈云等(2003)讨论了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分和关联[34];吴晓隽、高汝熹(2007)在陈云等(2003)基础上给出了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特点比较和区别,并指出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是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35]。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关系类似于Lee(2003)指称的研发集群和生产集群;两者向创新集群演进都需要添加相应的功能即研发集群需要实现其研究成果,生产集群需要具备创新功能、研发新产品。国内学者对于集群分类的研究参见表1
 表1(略)
国外学者Sedita(2002)指出了老产业区和新产业区各自的特性;分析了老产业区向新产业区转变、传统产业区向数字产业区转变的趋势,参见表2[38]Arne Isaksen(2004)分析了“老”和“新”的地区集群(old and new regional clusters)的特性,参见表3[39]
老产业区和新产业区的特性比较
 
老产业区
新产业区
专业化
高水平专业化
高水平专业化
分工
劳动的技术或技能分工
劳动的认知分工
支配原则
(governed by the principles)
空间邻近;简单学习;
地方非正式或黙会知识
兼容性/互补性;学习中学习;
编码与非编码知识的循环
知识特性
场景化的、不可转移的知识
场景知识和非场景、可转移知识的循环;知识发展的循环
学习方式
通过社会化(socialisation)学习;黙会知识到黙会知识
通过表出化(externalisation)学习;黙会知识到编码知识
学习类型
指导性学习;适应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
网络特性
短的(地方的)网络
长的(全球的)网络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8.
“老”和“新”的地区集群的特性
 
“老”的地区集群
“新”的地区集群
原型案例
“经典”产业区
(‘classic’ industrial districts)
知识为基础的集群
(knowledge-based clusters)
典型产业
工艺为基础的制造业
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KIBS
典型区位
扩散式区位模式
大城市
高阶活动的重要区位因素
发展和生产品质多样化产品、并带有长期传统的地区
新的和稀缺的科学知识发展的地区,交通枢纽位置、邻近大的市场
重要的外部经济
专业性公司之间的地方协作
地方信息蜂鸣(buzz)和竞争
社会机构的类型
位置专有的地理共同体
群体专有的职业共同体
知识溢出的主要过程
“产业空气”
与顾客、知识组织的创新互动
主要的集群构建机制
供应侧要素;刺激学习、创新和竞争力构建的、特殊的地方要素
需求侧要素;和需求方顾客密切的协作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9.
以上研究为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分积累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接下来围绕集群发展趋势、创新过程、学习过程和本质特征等多个角度检视了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特性。
从类属上分析,创新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对象和目标;创新集群不仅包括产业集群升级的形态,还包括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结果形态、科学知识驱动的原始创新集群形态以及倚重创意和知识的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形态。因此,创新集群概念的扩展力很强。
从语词上分析,创新集群是简洁的表述。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简洁的概念取胜。创新集群比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表述简洁,而且创新型产业集群并不包括技术经济空间维度的创新集群;类属上分析的其他类似表述也不如创新集群简洁。
从集群实践和信息技术发展上分析,产业集群概念也需要新的突破。Rychen and Zimmermann(2008)指出地理邻近的经济主体同处一地不是协作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公司如何以及为什么构建连接、连接结构如何对同处一地的主体产生意义或没有产生意义?产业和创新绩效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于经济主体持久地同处一地?这些问题导致我们必须丰富集群的概念,它通常被视为产业和技术活动的空间集中(spatial concentration)。在何种程度上它把互动结构视为限定在有限地理范围内仍然是切题的?[40]Bathelt et al.(2004)把集群互动结构视为地方buzz和全球pipelines的结合[41]Boschma(2005)把邻近(proximity)区分了五种维度:地理邻近,认知邻近,社会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各种主体视其资源和环境利用相应的邻近模式[42]。因此,Rychen and Zimmermann(2008)得出推断:集群应该被视为更少受时空限制的协作结构(coordination structures)。而具有地理空间和技术经济空间两个维度的创新集群是符合这个发展趋势的。
无论是Porter(1990,1998)还是王辑慈(2001)都认为成功的产业集群是集中在某一地理区域上的生产活动的集中,即地理集中可以认定是产业集群的区域特征[43-45]。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依赖产业相关领域的企业和组织在某一地区集中,在价值链上细密的分工合作以降低成本,从而取得地区竞争力;它产出的产品大多是成熟技术的产品或渐进改进的产品,这在后发国家表现的尤其明显。而创新集群的特点是从组织形态上表现为发达的组织间合作关系,从创新过程上表现为研发经费的大量投入和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从结果上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专利的不断涌现。因此可以认为产业集群着眼的分析焦点在于生产,实际上产业集群是生产集群;而创新集群着眼的分析焦点在于创新,结果表现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大量出现。
从这个角度才能正确理解到底何谓高科技、后发国家应该发展何种高科技。假如集中在某地的一些企业生产电脑所用的光盘或硬盘,如果这些企业从组织形态上分析没有发达的组织间合作关系,从创新过程上分析没有研发经费的大量投入和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从结果上分析没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专利的不断涌现;只是在生产成熟的技术产品,那么这样的集群就不是创新集群。假如传统产业(如纺织业)的一些企业,为了升级改造已有产品或根据消费者需求联合一些研究型大学研发新的产品,例如研发可以根据体温变化调节纺织品纤维透气度的新产品;从组织形态上表现为纺织企业和纺织大学以及设计中心发达的合作关系,从创新过程上表现为研发经费的大量投入和知识和技能的密集交换,从创新绩效上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专利的不断涌现;那么即使属于传统产业,这些纺织企业所在的集群也是创新集群。
从生产系统和知识系统方面分析,BellAlbu(1999)指出生产系统是以材料或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为中心而知识系统是由知识库和知识流构成;技术变革又主要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过程;尽管两个系统存在重叠,但在一些情况下以产品为中心的连接很少或没有创造知识、扩散知识,墨西哥鞋业集群与外部购买者的案例即是如此[46]。生产系统和知识系统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区分。
从创新过程和学习过程上分析,Hamdouch(2008)指出Nooteboom(2004)的开发和探索(exploitation vs. exploration)逻辑能够作为一个富有成效的分析工具用以特征化创新集群、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产业网络,即创新集群的主导逻辑是探索(exploration),而产业集群的主导原则是开发、利用(exploitation)[25]。组织学习的学者Peter Senge(1990)将学习作了有用的区分:适应性学习和生成性(generative)学习两种模式。适应性学习中组织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但是它的共享心智模型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变化;相反,生成性学习更有创造性,而且共享心智模型中出现了意义重大的变化[47]。把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集群场景下也是贴切的,创新集群的学习过程是生成性学习,产业集群的学习过程是适应性学习。对于这个方面的区分不能作狭隘理解,不是说消化、吸收、开发和适应性学习已经不再重要,而是在其基础上在产业升级压力下必须走向探索逻辑和生成性学习过程。
而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48]。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中少数企业模仿创新活动比较活跃,但是多数企业处于要素依赖和低成本竞争阶段,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49]。随着集群的形成、成长和成熟集群企业的创新过程经历了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到后二次创新的演变;学习模式由适应性学习、维护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50]
综合以上分析,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分可以概括为表4的内容,还有组织结构[51]等其他方面的区别,参见表4。对于创新集群识别的初步考察可以在表4的基础上进行,大致上认为创新集群具有三个判断基准(bechmacking):从组织形态上分析是否表现为发达的组织间合作关系(质和量两方面),从创新过程上分析是否表现为研发经费的大量投入、是否具有知识技能的密集交换、是否符合生成性学习和探索逻辑,从结果上分析是否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专利的不断涌现。创新集群识别研究的工作很是艰巨,需要在大量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囿于资料限制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充实。
4 结论
本文基于集群实践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考察了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综合分析表明新知识生产和新产品大量出现是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和必要条件;无论在术语上如何指称和变化,创新集群必须具有这一必要条件。地理接近和地理集中都是成功培育创新集群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深入考察创新集群的识别与判定、如何针对创新集群的特质来制定具有操作意义的集群政策工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25-378480.html

上一篇:技术地理与文学地理
下一篇:大榕树·根·须
收藏 IP: .*| 热度|

3 吕鹏辉 赫英 王福涛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