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森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汉森 Welcome to my blog!

博文

北师大研究生吁将《中国钓鱼岛》画作载入教材

已有 2139 次阅读 2011-7-10 01:25 |个人分类:杂感荟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举国上下共同迎接建党90周年的伟大庆典之时,有关中国神圣领土钓鱼岛的不和谐音符却被日本再次奏响:2011年6月29日,一艘台湾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航行,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干扰;7月3日,日本冲绳县约10艘渔船从石垣港起航,前往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作业。而与此同时,在钓鱼岛附近的中国渔政船在航行时,则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警告。联想到此前日本教科书妄称中国钓鱼岛为日本领土的做法,国人敏感的神经又一次饱受刺激。

这些事件发生后,中国官方回应:“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诚然,所有关于钓鱼岛的史实都在证实着中国的官方回应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作为一名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普通知识分子和中国国民,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官方回应,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记的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几篇文章:《北大教授建议画家苗再新<中国钓鱼岛>画作进教科书》、《中学生期盼<中国钓鱼岛>画作及文章载入教科书》,深为文中的观点折服。北大教授杨立文先生秉着一颗知识分子的良心,恳切地提出:“如果我们要让炎黄子孙永远铭记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热土,是华夏儿女的心之所系,就要以史为鉴,让真正的历史事实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和传播,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无疑可以承担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

而北师大二附中的四位中学生侍子卉、王筱雯、张曼、王延丰的话语同样让人感动:“当我们看到,在日本将混淆黑白、颠倒事实的说法载入教科书,成为日本青少年学习的所谓‘史实’之时,我们国内的青少年却因缺少相关的专门教育而在逐步淡忘历史的真相。对此,我们感到忧心如焚。”为此,他们强烈建议将著名画家苗再新先生创作的《中国钓鱼岛》画作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秉江先生所写的《中国钓鱼岛,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载入教科书,从而达到对中国青少年的警醒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我们看到,无论是苗再新先生的《中国钓鱼岛》画作的问世,还是相关评论文章的发表,在网上都引发了亿万网民的热议。网友们一致认为:《中国钓鱼岛》画作及相关文章,说出了十三亿人民的心声。正是亿万国民的共同感受,使得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学生,对钓鱼岛问题都拥有这样高瞻远瞩的观点。然而,我们看到的另一个情形却是,近半年多来,网上有关将钓鱼岛史实载入教科书的说法不绝于耳,与亿万国民的热切呼吁相对应的,则是有关部门的未置可否。

我想,中国有关部门对民间有识之士的声音不予回应的做法是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一次次证明:只有在领土问题上寸土必争,在维护主权方面义无反顾,才能真正赢得和平与发展。

北师大二附中四名中学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当日本‘少男少女之翼访华团’再一次光临我校时,聊天之余我们将有关钓鱼岛的真实历史告诉了日本学生,大多日本学生听后都感到很震惊,他们说,他们愿意相信客观的真理。但是,他们了解到的事实真相的确太少了。”

现在,如果我们听任日本将钓鱼岛是属于日本的说法载入教科书,让谎话重复一千遍后变成真理而中国有关部门不采取任何实际做法,那么,显而易见的一个结果就是:再过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当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主权问题时,日本的所有国民都会一致认为是中国在抢夺日本的领土,从而对中国人民埋下更深的仇恨种子,无论是对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还是民间的经济交往,都是一种更为巨大的伤害。与其等到后面让不可收拾的局面发生,那么,现在就要让历史的真相昭然若揭,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以真理作为行为的准则。

教科书起着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作用。相对于日本政府和教科书编写人员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对青少年学生的误导,中国政府和有关教科书编写人员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还原历史的真相。为了让这种真相更加具体而直观,画家苗再新先生充满爱国主义深情的画作《中国钓鱼岛》和刘秉江先生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激情澎湃的文章《中国钓鱼岛,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无疑是入选教科书的最佳资料选择。同时,《中国钓鱼岛》画作可制成邮票广泛发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载体,宣告历史的真相。希望我们的这些强烈呼吁,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如能真正这样去做,相信属于中国的未来,必定是光明而又灿烂的。(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张静波)

(本文来源:人民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14-463409.html

上一篇:康菲中国溢油事故对渤海生态系统将产生长期影响
下一篇:中国需要云南高院这样的标杆吗?!
收藏 IP: 70.24.1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