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生态研究中心学术之星”专访
一、访谈时间
2024年6月20日
二、访谈地点
天津科技大学西院11号楼4层“天科学社”
三、访谈方式
线下面对面交流
四、访谈者
王少楠
五、受访专家
周鹏(南开大学博士生)
六、访谈开场
周师兄您好,我是天津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姚伟教授的研究生王少楠,很荣幸与您开展此次访谈。本次访谈主要以问答方式进行,该访谈的内容最终用于知识生态研究中心发布,符合相关学术伦理规范。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也很荣幸能够听取您的宝贵经验。
七、访谈内容
(一)请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学术背景与学术成果。
我叫周鹏,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知识管理与创新,将于南开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术成果方面,我在CSSCI源期刊上累积参与发表了7篇文章,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编写了学术专著和教材,撰写多份咨政报告并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
(二)在研究生阶段,您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或策略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首先,战略思维层面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明确目标对于规划学术道路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保持专注,避免迷失方向。同时,主动性是科研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鼓励我们主动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推动研究的深入。科研兴趣的培养与调动同样重要,它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内生动力,也需要团队和导师的引导与激发。对我来说,科研是实现梦想的途径,通过它,我可以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接近个人理想。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文献阅读是基础。通过阅读中文和英文文献,我们可以获取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深入思考同样重要,它要求我们不断追问“为什么”和“那又能怎么样”,挖掘问题的深层次内容,并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验证假设、发现新问题,并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总的来说,提升学术能力需要我们在战略思维层面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注重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培养主动性、调动科研兴趣、深入阅读文献、培养思考能力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您看来,学术研究中有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文章的质量?(比如数据的可靠性、论文的逻辑性和创新性等等)
我认为首要的是选择一个优质且创新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还应是前人尚未充分探索,甚至未曾触及的领域,这样的研究往往能够产生更高的学术价值。选定研究问题后,我们需要确保论文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高标准。形式上,论文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和规范的引用;内容上,论文的逻辑性要严密,论点要清晰,同时要展现出研究者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论证过程中,我认为研究者首先要能说服自己。这意味着每一个观点都需要有充分的依据和合理的推导,这需要研究者具备严谨的写作风格和逻辑论证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构建起坚实的理论体系,使论文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此外,数据的可靠性也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采集方法科学、处理过程严谨,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和差距,以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
总而言之,要确保学术论文的高质量,我们需要从选择研究问题、构建论文结构、论证核心观点、确保数据可靠性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出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论文。
(四)在您看来,如何提升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和可读性呢?
首先,对于创新性,我认为关键在于勇于挑战传统,寻求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撰写文章时,我会努力挖掘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或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为了支撑这些观点,我会进行深入的论证和调研,运用文献回顾、理论推导等方法,确保每一个观点都有足够的依据和支撑。这样,我的文章不仅能够为所在领域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还能展现出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接下来,关于逻辑性,我认为构建清晰的论证框架至关重要。在撰写文章时,我会先明确中心思想,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内容。在论证过程中,我会使用逻辑连接词和过渡句来增强段落之间的连贯性,确保论点和论据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我会对每个观点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逻辑上的跳跃或断裂,让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更加严谨和可靠。
最后,谈到可读性,我认为合理的段落结构和直观的呈现方式是关键。在撰写文章时,我会合理安排段落结构,确保每个段落明确需表达的内容,并围绕主题思想展开论述。我还会适当使用图表、图像等辅助工具来直观地呈现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的观点。这样,我的文章不仅能够让读者轻松阅读和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兴趣。
(五)作为团队副导师,您在管理项目或团队时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协调各方工作,以及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
管理团队时,我首先会深刻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作为领导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对团队的重大责任,这要求我必须将团队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为团队的全面发展制定规划,还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确保团队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管理实践中,我认为领导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灵活的管理策略。在决策时,我会果断坚决,但同时也会注重与团队成员的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决策。这种既严谨又灵活、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有助于促进团队内部的和谐与协作。
另外,我非常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我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他们明确个人目标,并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整个团队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总的来说,作为团队副导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在从学生到导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您是如何进行适应和调整的?
其实对我而言,这个转变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因为我一直都有这方面的准备。我始终认为,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应该局限于学生或执行者。我内心一直有一种参与管理的热情和渴望,这种渴望在我早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已经萌芽。
当然,我明白每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目标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做一个踏实的工作者,而不是追求管理职位。但即便如此,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一定的管理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和组织的运作机制,提升我们的协作能力和对团队的贡献。
无论我们个人的职责和目标是什么,培养管理思维都是非常关键的。它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即使不担任管理职务,我们也应该保持管理的思考和视野。
(七)对于想要提升管理能力的师弟师妹们,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指导?比如如何学习管理知识、如何参与实际的管理实践、如何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等等。
在提升管理能力的道路上,一方面,我们需要系统学习管理理论,通过经典书籍、培训课程和行业动态来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校园管理活动、主动承担更多责任来锻炼我们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持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定期自我评估、寻求反馈,并不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除了管理技能本身,我们还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提高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能够与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在管理工作中,也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这有助于我们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坚定。
最后,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工作的成功往往在于对细节的关注和执行力。我们要关注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得到有效执行,要敢于尝试新方法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推动团队不断向前发展。
(八)您认为团队在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您提出的这些改进建议,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推动中心的长远发展?
在团队管理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虽然我们的团队成员思想观念都很前沿,但有时候这些想法和观点并没有得到程序化的呈现和及时的落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管理层面,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来确保团队成员的行动有序且高效。
同时,我也注意到,团队中可能存在一些成员因为各种原因对参与团队建设和贡献持有消极态度。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团队建立之初,我们就应该确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原则,鼓励每位成员都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团队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只要它们合理合规,管理者和导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和重视。
在团队交流和展现方面,我也发现目前很多形式可能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寻找更加有效、更加富有成效的交流方式。我相信,通过优化交流形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推动团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此外,我坚信群策群力是团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团队成员都应该积极思考和贡献自己的想法,共同推动团队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和氛围,激发团队的创新潜力,实现新的突破和成果。
(九)您在研究生阶段是如何在紧张的学业、丰富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否分享一些您的时间管理技巧或生活小窍门?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一种与自身契合的工作节奏。对我来说,科研写作和日常生活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巧妙地相互融合和协调。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找到科研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对于我们的学术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牺牲掉个人生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平衡这些资源。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工作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学者,我建议将任务细化到每天的具体目标,一旦完成了这些任务,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安排剩余的时间。
这种自我规划的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个人生活的充实和满足。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科研工作的挑战,同时保持生活的平衡和丰富。因此,我强烈建议每位学者都尝试去寻找并坚持自己的节奏,以实现科研与生活的和谐共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