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感悟
于会伶
时光飞快如梭,岁月不停流转。转眼三年已过,今日师弟师妹们为我们组织了一场难忘的毕业聚会,看着我们的大合照,静坐与此,思绪万千。回想2021年,作为已脱离校园生活两年的我,刚进入学校的心情是激动的、忐忑的。激动自己实现读研的梦想,忐忑自己能否顺利进入老师的团队学习。还记得与老师、师姐的第一次见面,图书馆的会议室,轻松的氛围,愉快的交流都使我记忆犹新。这是我研究生生活的序章,也是我向老师学习、进修自身的开始。
一、坚韧不拔,坚定信心
回想当时进入团队的一波三折,老师常常对我说,是我的坚持,给了自己宝贵的机会。但是我想对老师说,是老师的坚持让我知道万事皆可以成功。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论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是一件说难不是很难,说简单也绝对不简单的事情。我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写作灵感突然枯竭、数据分析结果总是不合理、写作框架反复被推翻、论文审稿总是被拒等等,这些情况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研究生生活。这时候,坚韧不拔,坚定信心就是老师教给我的宝贵经验。
每一次遇到挫折的时候,老师总会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当我们失落时,老师也会鼓励我们那些不成熟的写作灵感与火花,陪伴着我们成长,告诉我们保持信心,不断努力,总会成功。因为学会了坚定,因为拥有了信心,所以我们才能接续输出成果。写作第一篇文章时,我也曾崩溃至痛哭一场,苦于没有成熟的思路与想法。写作第二篇文章时,我也曾挠头抓耳,惧于交稿日期愈加临近。但是因为坚定,因为信心,我没有选择轻易放弃。即使我也曾数个小时只为想出那最完美的一词、一句,我也曾数天只能推进论文的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因为坚定信心,终而体会一字一句斟酌得出的不易与兴奋之情,终而体会到“山川变色心不变,信念如磐永不忧”。
二、共建共享、共同进步
我十分荣幸能够参与团队秩序慢慢建立完善的过程,从秩序初步建立到成熟,每一步都是老师和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共建共享才能共同进步。
其一,团队副导师制度,知人善用。团队副导师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减轻老师的繁重辅导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我们之中最有能力者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团队副导师制度使得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想法与思路一直是流动的,大家的步调是同步的,我们团队的氛围总是积极向上。
其二,团队周组会制度,则是给了我们更多的秩序性、规范性,也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任务安排。每周一次组会进行学术进度和生活进度双汇报,也是老师与我们的无障碍交流平台。压力确实存在,但是周周精彩不会重复。待到来时追忆,这每一周的小小进步都是我们未来成就的重要基础。
其三,团队成员角色匹配制度,因材施教的完美运用。进入团队之时,老师决定面对不同毕业目标的成员会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方式。目标读博成员有其应完成的周、月、年分层进度和任务,目标就业成员也有其基本任务与开放培养制度。但是,不同的目标,同样的终点,我们都朝着最棒的目标一起前进。
其四,团队成员分工制度,分级管理更为有效。配合团队副导师制度,不同项目、不同任务动态调配不同的小组成员,灵活应对各种科研任务。总掌舵人老师作为核心人物掌控全局,副导师合理分配科研任务,不同项目小组内部进行任务细化分工,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效率与效益。
其五,团队文化建设,文化是团队工作方式、行为准则的核心。我们的团队文化一直是开放性的,一直是互帮互助的。这有赖于老师的引领,有赖于团队成员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开放共享的团队文化。当然,除却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团队团建也是我们的必有项目,每次的聚会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放松。大家在聚会中释放压力。在游戏中拉进距离,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
共同建立的团队秩序,反馈给了我们最大的财富——团队凝聚力。好的团队秩序不仅推动着我们的共同进步,大家的感情也在这期间愈加深刻。每每回想这段旅程,我不仅得到了学术锻炼,我更得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把酒言欢,畅谈四海无阻。
三、纯粹的心,纯粹热爱
学术方面,老师教给我的是:纯粹。纯粹的热爱学术,纯粹的钻研学术,纯粹的醉心学术,做一个简单的人。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老师一直奋斗在科研学术第一线,没有因种种琐事而减少对于学术的热爱,阻挡实现梦想的脚步。老师会因为写作灵感来临而挑灯夜战,也会因为交流讨论学术而忘记时间,丰硕的学术成果也回报了老师的热爱。
思及我们,老师纯粹的热爱带动了我们的学术钻研热情,培养了我们的学术思维。每当我们取得学术成就时,都会特别感谢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写作思维的重要性(论文写作之前需要建立思维导图)、学术道路的规划性、文献阅读的目的性(文献搜索的方法)、科研写作的规范性(写作内容的科学性与写作格式)、思维发散的方法性等等都是老师交予我们宝贵的礼物。纯粹热爱,终有收获;纯粹热爱,可平山海;纯粹热爱,纯粹的心。无论未来我们将处于什么职位,将处于什么角色,希望我们都可以延续纯粹的心,一直做一个简单的人。
毕业答辩的顺利结束,老师的最后一笔签字结束,都代表着研究生生活的结尾,代表着我们即将进入下一段旅程。虽落笔至此,言不可尽意。感恩短短三年的相遇带来这些永存于心的美好回忆。犹记得第一次同老师交流的紧张感,第一次进行组会汇报的慌张感,第一次同老师参与学术会议的荣誉感,第一次完成专著撰写的兴奋感,第一次论文退稿的失望感,第一次论文录用的激动感,无数次团队聚会的愉快感......种种相知、相伴场景皆历历在目,感谢恩师,感谢师兄师姐,感谢同门,感谢师弟师妹。在未来的路途中,希望我们都会带着信心、坚韧和纯粹,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亮。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已有成果及理论支撑
发表的学术论文:
[1]姚伟,于会伶等.信息管理中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10):16-23.(CSSCI&北核)第二(导师第一)
[2]姚伟,周鹏,于会伶等.从数字孪生到知识孪生:赋能虚拟社区成员感知收益促进知识转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9):67-74+82.(CSSCI&北核)第三(导师第一)
[3]姚伟,周鹏,王铮,于会伶等.从数据开放到数据动员:数据原复力的价值进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06):71-78.(CSSCI&北核)第四(导师第一)
[4]姚伟,周鹏,于会伶.基于元宇宙场景的双重知识孪生架构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10):97-106.(CSSCI&北核)第三(导师第一)
[5]姚伟,周鹏,于会伶等.网络社区中知识动员双元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5):125-132.(CSSCI扩展&北核)第三(导师第一)
参与撰写的著作: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知识付费业态下知识服务优化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BTQ032)”结题成果专著撰写约2万字,主要负责撰写专著第五章实证研究和第七章韧性机制内容。
[2]参与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管理研究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著作撰写约3.4万字,主要负责撰写著作第六章案例研究方法论、第十二章事件系统理论内容。
[3]参与方法论丛书《科研写作:NVivo从入门到精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专著校对。
参与的基金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知识付费业态下知识服务优化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BTQ032)。
参与的咨政项目:
[1]参与咨政报告《马斯克星舰技术发展情况及借鉴意义》,经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报送市委国安办,已被单篇采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2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