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眼界格局——业务能力学说

已有 3336 次阅读 2018-11-4 13:30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杨志磊, 张翠娟, 眼界, 格局, 业务能力

 timg.jpg

今天杨志磊律师来电话,一上来就和我说我写的那个科研哲学论特别好,他特别有感触和收获。其实杨律师的这种感触恰恰是我进一步发展和思考的推力和动力。然后,杨律师又和我聊了一下近期去井冈山学习的心得体会、做公众号的收获等内容。杨律师说他现在要是不写就感觉对不住关注公众号的朋友了,而且也习惯了,假如不写总觉得每天缺少点什么,在公众号写文章已经内化于杨律师心中,形成习惯了,这是一件好事。杨志磊律师从开始写公众号的生疏,到现在得心应手,都是他自己坚持的结果。我特别敬佩他的这种精神,我就和他提到我的同事张翠娟老师也在一直写感悟心得,也在写博客,而且心得体会越写越深刻。这种方式不仅帮他们打造了个人品牌,也有助于梳理自己消化所学的知识,提升思考和能力的质量,进而推动各自的职业和事业发展。我之前一直鼓励身边做科研的人多动动笔,即使不写论文,也要练笔和磨笔,目的是为了让动笔、思考、写作成为一种常态。杨律师和张翠娟老师做到了,我觉得对于他们思想的反刍和写作文风都是一种进步和升华。

我们学社要邀请杨律师来讲座,讲一讲如何进行思维、视野、见识的拓展和融合。杨律师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以后我出去做讲座的时候,给他留出部分时间分享一下他的学习研究心得,即如何进行思想的拓展和融合。我欣然同意,两人一拍即合,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我之前就有这种想法,这也说明这段时间杨律师积累的差不多了。

开始是他聊,后来是我说,我说咱们有高教社读书群这个平台多好啊,这个平台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们历练,我们可以多开些公益课、分享课,我建议杨律师可以开一系列课程,包括如何运营公众号,如何改变思维模式,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如何从个人心得体会到专著等系列课程。杨律师是个很有思想的律师,主动要求参与分享,认真反思,在讨论中实现认知和能力上的跃迁。我对于杨律师的这种建议又形成了他的推力和动力。

我还提及让大一的学生加入这个群,然后去听听。大一的学生都不知道这个讲座如何开展,以为是需要有场地的讲座了,这对于他们拓展见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学期,我给他们讲《信息管理学》,我想进行课程作业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尝试着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各个小组的作业和读书心得分享到各个小组的公众号上去,这能生动地体现出他们对于信息组织、信息传播、信息推广的认识和理解。

之后我又讲到我在学术中国的讲座,和杨志磊说了一下情况。我说我们之前举办了扎根理论的会议,然后可以举办全国青年学者质性、定量等方面的学术交流,论文可以是发表的,也可以是没有发表的,都可以。会议重在学术观点、方法等交流和分享。后来就又聊到我写的科研哲学论,这是对我多年的心得体会的理论化、哲学化的进一步升华和精炼。

我讲到我这些年一直出去开会,为的就是多多交流学习。正如这次去云南开会,复旦大学黄丽华教授和我们说:“年轻教师假如让他在一开始从事教学工作5年,而不去参加学术会议,不去交流,不做科研,那就相当于废了,因为他再拾科研也拾不起来了”。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和我产生了特别大的共鸣,也更加坚定了我学术交流的强烈信念,增强了我的学术交流之心。

在与杨律师交流过程中,我突然就将我的感触脱口而出:眼界格局一定要高于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推动业务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当然也可以是业务能力可以高于眼界格局,但是那就不是设计者了,不是大师了,而是工匠了。我说的不是业务能力不重要,业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眼界格局大于业务能力,并不是否定业务能力的作用,所有的眼界格局都离不开业务能力的积累。我强调的是眼界格局一定起到引领作用,进一步引领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好多人不去做,因为大家都具有“从众心理”。太多的人在思考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人不同,就容易否定自我,屈从大多数。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如果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待着,没有什么交流和异质性思想的碰撞,是很难有进步的。应不时地不断走出舒适区和熟悉的圈子,去全国乃至全世界结交优秀的科研陌生人,能让你开阔视野,见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知道),还能升级自己的科研朋友圈,而科研朋友圈的高度决定了你的科研高度。所以我经常去开会交流,开始是参与者,就是听人家讲,后来慢慢地变成自己主讲,开始人不多,以后人多了,慢慢就适应了,也习惯了。这就是我提出的科研中的“眼界格局——业务能力学说”。

科研上的事情,勤勤恳恳的,思想上面,说一句,是一句。杨律师说一句,我明白了,我说一句,他也明白了,而最重要的不是明白了,而是我们分头去做,做出了一些成果,我们再分享,再感悟,再思量,再回去践行。

科研有科研的样子,思想触动有思想触动的样子,你说了,人家就懂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1012-1144469.html

上一篇:科研哲学论
下一篇:积微学说:从2018年国际乒联瑞典公开赛女单决赛伊藤美诚4-0战胜朱雨玲审视学术交流
收藏 IP: 180.97.204.*| 热度|

4 郑永军 陈楷翰 王从彦 张翠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