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是我攻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所强调的价值取向。以此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后,我大概又做过数次认真的思考。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10月份期间。我在上海交大的一次学术报告和本校校庆报告会上,大致概括了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历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波是20世纪80年代由一批台湾学者发起的本土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杨国枢(1982,1993,1997,1998);黄光国(1985);杨中芳(1987,1991)等。之后还有大陆的翟学伟(2001,2005);等等。
第二波是在新世纪初由徐淑英等发起的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 2001~),创办了期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MOR, SSCI)。
这两波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暂不展开比较。在那两次报告会上,我试着提出了自己对“管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理解:
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下突显中国的研究元素,实现研究成果对中国市场应用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四大特征:
1) 源自中国的研究素材;
2) 生于中国的研究构念;
3) 契合中国的理论模型;
4) 中国化的方法和工具。
再上一次的思考是在2008年3月期间,作为本人参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研骨干研修班第19期学习的作业。那次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3号文件(2008),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这里仅摘录我的作业中对“管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法论层次”的部分文字。
从中国学者对工商管理学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角度分析,回顾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发现有三条基本研究路径,我把它称之为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1)“原装进口”——西方理论的选择性应用或适当修改。很多情况下,西方的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甚至中国的企业实践无法解释或印证西方管理理论,于是人们很容易采取这样的对策: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或对西方理论元素作适当修改。出版社选择适合中国当前实际的图书引进;学者们在编写教科书时,往往选择性地对西方理论作必要处理。这种情况的实质类似于中国制造领域的“原装进口”。
(2)“加工组装”——西方理论的中国验证和阐释。这种研究路径的表现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下,应用西方的概念(变量)和工具(模型和量表),做中国背景(事实和数据)的研究,用中国的实践验证或阐述西方成熟理论,或者是用中国的个案和数据印证西方的理论。其结果是西方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普遍化,进一步提高了其科学性和影响力。这种情况类似于中国制造领域的“加工组装”。
(3)“自主创新”——西方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创新。这种研究路径要求,吃透西方理论方法又深入解读中国国情,进行西方管理理论方法的中国本土化创新。这个观点是我的导师所主张的路径,我受益良多。它与前两条路径的根本区别在于,解读中国市场和企业的目的不仅是检验西方理论,更是要改写西方理论,确立原创性的理论视角,最终创建中国的管理理论。这种情况类似于中国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但同时必须克服一个致命的误区,即为追求不同而不同,为“本土”而“本土”。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上面的理解中有这样一句话:“实现研究成果对中国市场应用的优越性”,这是检验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前两个研究路径在我国明显占主流,而第三条路径则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认识,要推进西方管理学的中国化,建立中国管理学理论架构,必须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
我近期发表的论文“我们如何怀念过去?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怀旧倾向量表的开发与比较验证”,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商管理学科十年·市场营销研究专辑”刊登于《营销科学学报》。我自己清楚这个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完善,目前就权当是我对“管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一个注脚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1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