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2021年BEF样地第三次采样周记(1) 精选

已有 4837 次阅读 2021-9-5 22:19 |个人分类:多样性监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岗山采集周记(1)

记录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娟娟

队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婧婷

摄影:河北大学“星辰班”本科实习生,廖晨延

记录时间:202195

盛夏已过,但新岗山的秋季依然“热情似火”。这是我硕士生阶段的第一次野外采集,也是第一次来到朱老师时常“念叨”的新岗山BEF-China实验基地。

我们在到达新岗山的第二天便开始了采集工作。最近天气都很晴朗,早晨一般五点半天空就已开始泛红。似乎是太阳看穿了我们的小心思,好像在说就算你们五点半起床出发也休想逃过我魅力四射的光芒和热情的拥抱。不过早上五点半的天空是一幅不错的天空自然景图,让人看了心生愉悦。

mmexport1630850736154.jpg

清晨

本次参与的是“树木多样性对植食动物功能群/捕食动物功能群的生态学效应”课题的采样,是今年课题的第三次采样。王明强师兄经验丰富,但陈婧婷师姐承担2021年度采样工作,作为队长负责这次的采样。和我们一起的是两位经验十分丰富的当地工人师傅,齐银泉师傅和程长容大姐。和往常一样,我们采用“振布法”采集每块“VIP”样方里的前80棵树上的所有节肢动物。沿着一段小路便来到了第一个采集样方,师姐和师傅们便熟练地整理采集工具,分装收集管;齐师傅摇树或用棍子敲击树枝;长容姐在树下用振布接住从树上摇下来的所有节肢动物并分装蜘蛛、鳞翅目幼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师姐做标记、递标签和收集样品。大家都很默契地分工做事,多年协助已经形成一套高效的工作体系。

WechatIMG647.jpeg

林地

WechatIMG135.jpeg

分工协作

WechatIMG223.jpeg

振布法

我还在样方中看到了巢管。之前都是从师兄、师姐们的描述和照片中去了解,在看到实物后有一些小激动和好奇。这样一个装置如何吸引不同的膜翅目昆虫来筑巢,产卵并孵育后代?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齐师傅是常年帮我们收巢管的师傅,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很热情地给我讲解巢管知识,如:被封口的巢管就说明有蜂来筑巢了,巢管的封口材质(泥土、树叶、树脂)等。这让我对巢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WechatIMG646.jpeg

林中巢管

WechatIMG137.jpeg

实地教学

WechatIMG134.jpeg

营巢

可能是第一次进入样方采样,我没有相应的野外操作经验,以至于在最开始采样时有些手忙脚乱,同时也怕蜘蛛有毒、毛毛虫扎手等。长容姐鼓励着我,说:“你别怕,这些都没毒和不扎手的,像我这样抓就行了”,并示范给我看。后面在长容姐的带领和齐师傅、师姐的鼓励下,我慢慢地战胜了恐惧,发现接触节肢动物并没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也逐渐熟练地采集起来。只不过在采集过程中得细细地看、慢慢找,不然会容易错过一些体型小、活动力强的蜘蛛和形似干枯树枝的毛毛虫(如尺蠖)。

WechatIMG608.jpeg

植食性的毛毛虫

我的课题初步定为研究巢管中独栖蜂-植物花粉互作网络。花粉来源于开花植物,所以这几天我都留心观察放置巢管样方中的开花植物。我打算先初步整理出一份巢管放置样方中的开花植物名录,以便对巢管放置样方中的开花植物有整体的掌握。如:N9样方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样方(24种),除了有开花的木荷、盐肤木、细叶青冈等乔木外,还有些开花的草本植物,但这个样方主要还是以蕨类和禾本科的莎草为主;L11样方像是蜘蛛的“天堂”,目前采样的所有样方中,该样方采集到的蜘蛛最多,但林下少有草本植物;在W12/X12样方中看到了有九月份的开花草本植物和乔木。当然这些都是目前我对采集过的样方的初步认识,还需上山多走走、多看看,以便进一步掌握其它样方中的植物情况。

周六,我们还组织交流了各自的采样进度和学习情况,邀请朱老师、罗老师和部分在实验室同学参加。王明强师兄和陈婧婷师姐都发现这次的鳞翅目幼虫和蜘蛛的数量非常大,一周采样就远远超出前两年。这可能是与这段时间的气候有关(下过雨后的天气非常炎热)。谢婷婷师姐在忙于她的博士课题预实验,第一、二天上山放置收集蜂的黄盘、蓝片,之后对AB两样地进行了调查。预实验目的是熟悉每个样方中植物的生长、分布情况以便更合理地设计黄盘、蓝片的放置样方和观察黄盘、蓝片对蜂的收集效果。从而,她才能形成合理的博士生课题方案,提交个BEF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批。郭士琨师兄的课题是关于巢管里的独栖蜂,从国科大课程结束后,就进入样地。他基本4月底入站,10底才能回所分析数据。八月到九月是每年巢管数量最多的时候,郭师兄近期一直在处理大量的巢管,并且抽出时间帮助王明强师兄处理毛毛虫标本。陈燕南师兄的课题研究是“树木多样性对土壤甲螨的生态学效应”,打算通过测量凋落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等影响因素来更好地解释土壤甲螨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本科生廖晨延也每天跟着上山采样,偶尔看到有趣的现象,会异想天开,产生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

大家每天一起上山采样,回站点一起处理采集的标本,吃晚饭时会述说自己课题最近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师兄师姐们都会慷慨讲解。也有小八卦,评判一下哪家的饭菜好吃,说说最受欢迎的胖子早餐店倒闭等生活琐事。

WechatIMG590.jpeg

整理蜜蜂标本

WechatIMG1201.jpeg

饲养寄生蜂

几天下来,我发现我们采集小分队的肤色都或多或少地变黑了,这可能是热情的阳光“拥吻”的结果吧。野外的采集虽然有一定的艰苦,但大家相处的很好,有科研,有生活,也有乐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2991.html

上一篇:2021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安全返京
下一篇:[转载]分类区系、古昆虫学、传粉昆虫学联合征集分组报告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3 黄永义 刁承泰 张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