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已有 14000 次阅读 2018-8-11 13:33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小时候经常看到我爷爷戴着老花眼镜,写下一笔笔账;后来注意到父亲也会在自己的小本上记下一些数字或者事情。当时自己还是非常好奇的:这些帐、数字和事情,用脑子记就可以了,为什么需要写下来呢?到了初中,我幸运地遇到了班主任邱萍老师。当时自己在班级里面的英语成绩不错,自我感觉良好,但还是因为几分的差距,会受到邱老师的批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加上我比较喜欢写作文,就在语文科梅和仙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坚持写日记。很多日记中的句子,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成为信手拈来的素材。在后来的读书到研究生阶段,每每遇到问题,自己首先想到这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写上几笔,促使自己更加深入思考一些事情。到了博士生阶段,导师也鼓励我到任何一个地方考察,不仅要采集标本,更加要关心各地的风土人情。可惜,我在该阶段已经痴迷小蜂和分类学,偶然拿起相机,但没有做好笔记。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大憾事。

昆虫野外考察是我们实验室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动物研究所老前辈当年参加野外考察工作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黄复生、冯祚建、王书永、张学忠等老先生参加西藏考察,坐的的是大卡车,需要随队携带大量生活和工作物资;王慧芙老师去海南考察,需要自己挑着行李进入山区采集。这些考察均有军队护送。老先生们当时考察,都写工作日记,并用胶片相机记录生境。这些都为他们后来整理学术思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现在野外工作,运输条件好了,基本可以通过自己开车或者当地租车;道路条件好了,可以抵达很多期望抵达的工作地点;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入住舒适卫生的宾馆,并享受当地的美食;数字条件好了,可以直接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记录沿途风情、生境、植被等。但有一项工作,可能被大部分导师和年轻学生忽略了:工作日记。野外工作依然比较辛苦,大部分人都觉得按照设计的方案,采集到样品和数据,就可以写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

随着新仪器、新技术的引进,部分工作可能已经脱离了野外观察、标本和标本采集。然而,由于学科特色,这些实验室工作也可能需要从野外工作中找到一些灵感。因此,参加野外考察的研究生,随着他们学识的增加、观察力的增长、探索未知的技能提升,对自然界和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会大大提升。自然,写出来的工作日记就会从“流水账”、“科学游记”提升到科普记录,甚至科研笔记的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要培养出专业兴趣,不仅需要论文,还需要认真体会专业上的挫折和点滴进步。他们在专业和野外的灵感、熏陶,当时可能只是一时兴奋。如果没有持续细致的观察、认真规范的记录、深入调研文献和后续反复琢磨,这些好想法,可能很快就在不断出现的美景、新奇的生物学现象刺激下,一个个涌现,又一个个消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想法不如记笔记。毕竟思维可能是个人的,一时的;文字则可以和后来人分享,落笔更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更新。放长远来说,可能需要整理成文,并在整理的同时进行深入思考。尤其现在网络时代,数字化分享文字,很有可能在研究组,甚至世界上某一个角落引起思维风暴。

另外,我们在修改研究生的论文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的英文写作水平在不断上升,而中文逻辑、结构和文笔却不见改善。这个问题在学位论文修改过程中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这几年我在摸索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在入学前和一年级期间的实验室工作体验阶段,主要引导学生:1)逐步从学习知识为主的学生角色转变为以发现和创造知识为驱动力的研究人员;2)加强重要文献的阅读,并翻译成文;3)记录实验室和野外工作点滴,并敢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另外在实验室建立共同导师制度,基本每位研究生有2-3位导师,并尽量有一位国外的导师参与。鼓励学生定期和各位导师写英文邮件,并用英文做学术进展报告。总体看来,以落笔为主的培养策略,还是颇有效果:实验室这几年毕业的研究生,文献阅读量和深度均有增加,中英文写作都有比较大的进步。

我研究组招研究生和博士后,重视学科多样性和交叉,强调一定的课题独立性。这样每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题目,能够专注其中,努力慢工出细活,并学会体会自己对该题目的掌控力和领导力。我一般安排硕士研究生前两年重点开展昆虫某个属的分类学工作,引导他们思考物种概念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部分理论和方法。在这个阶段,硕士研究生既要开展野外工作,又要学习全新的思路。更加大的压力来自于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比较: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不仅影响到工作人员,也已经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年轻的研究生。作为导师,不可能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但需要想办法把自己对学科的敬畏之心慢慢和学生分享。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部分学生做的工作有了成效,导师、同学和研究组的肯定有助于培育专业兴趣。但凡学生有一点进步,我都感觉到自己作为导师的快乐,并乐于记录下来同他们分享。

这些快乐,通过科学网记录下来,于我和学生们也是一份成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6560-1128665.html

上一篇:2018年夏季西藏考察日记
下一篇:第三届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通知
收藏 IP: 116.113.45.*| 热度|

17 蒋永华 苏德辰 杜彦君 黄永义 张焱 戎可 曹俊兴 张珑 简美鹏 郭景涛 鲍海飞 高建国 邝宏达 姚伟 王安良 唐小卿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3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