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试论学术大师给本科生讲课(一) 精选

已有 11811 次阅读 2012-12-7 18:53 |个人分类: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科生, 大师, 讲课, 华罗庚

  华罗庚先生给本科生讲过课,而且一讲就是一届学生。根据多种表现判断,这一做法的收获是给华先生带来了不少优秀的科研助手,但是,授课本身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

 

  我1988年上大学的时候,教授入学以来第一门课《数学分析》的是被赵明兄称赞是中国的”Beizer”的常庚哲教授,他在课堂上说起过当年给华罗庚先生当《数学分析》课助手时候的情形。

  那时候常教授是南开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老师,正好就在华先生麾下干活。常教授说,他自己是每堂课必到的,和本科生一样重新学习了一遍自己大学里已经学过的课程。当然,大师讲授,“受益匪浅”。

  我想,这是常教授谦逊的话,不过,如果能够在学完一遍再来大师的一遍,能有收获也是正常的,而本科生一遍过去,除非学生本人是天才,能够有此感悟的怕极少。

  常教授的课程没有沿着何琛、史济怀(虽然当国家级教学名师比老曹晚很多,不过在学术和教学上应该都比老曹强很多;对了,官做得也比老曹大)、徐森林的课本《数学分析》来讲,而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自己把对数学分析的思考和感悟加了进去,有趣的是,他老人家还特别指出课本里的一道习题,说那是他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后来被其中一位作者当习题放进了书中。

  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讲授完《数学分析》课之后,常教授不久后就出版了自家版的《数学分析》,我看了前言,一下子想到了当年常教授讲课的风采,里面当然地加进了常教授自己的科研成果。

  

 

  我们入学的时候,龚昇教授当时已经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了,可是依然在给本科生教课,不过不是数学系的,而是全校的本科生,当然,使用龚昇版的《高等数学》教材,里面到处充满了龚昇的痕迹,可以说,虽然基础课教材,科大的老师尽全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嵌入了进去。

  相比常教授,龚教授是更大的腕儿。

  龚教授申请过几次院士,据说是被“黑”了,终于没有当成,但是他的课程应该留在了所有科大本科生的心中,包括我这般没上过他的课,只是看过他编写教材的人。

 

 

  回头来继续说华罗庚的课,华先生的课效果究竟好不好呢?

  我们看一下王元在传记《华罗庚》里的表述,他认为,华罗庚倡导的一条龙教学法(也就是把数学系所有的数学课都按照一条线牵起来)是本科数学教学的改革,但是所教出的学生和同期的北大、复旦、浙大等名牌大学比,并没有格外突出。

  这不是原话,手头有这本书的朋友欢迎把原话上传。

  尽管没有格外突出,但是就我理解,应该也没有格外差,也就是说,一条龙式的课程改革效果没有达到远远优于其他没有改革的大学数学系,但是也没有多差。

  实际上,华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学本身,他更重于发现能够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走下去的科研助手,包括我熟悉的计雷、陈德泉等后期从事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华先生当年的助手,都是这么在教学过程中挑选出来的,这些人追随华老,成了中国管理科学届的重量级人物。

  有趣的是,我博士生的时候上过王日爽教授的课,后来他参加了华罗庚先生一条龙教学法毕业生的聚会。

  我仔细看过那一届毕业生的所有名字,似乎有名的数学家确实不多,应该说,应了王元的那句评价。

 

  【以上算是“叙”,以下我们来论一把,就不夹叙夹议了。】

 

 

  关于本科生教学,我的发言权和赵明老师他们比,肯定要差很多,因为我至今都没有给本科生正儿八经地上过课,只在自己当硕士生的时候给他们上过习题课。虽然据说学生反响不错,但是毕竟自己就是学生,强又能强到哪里去!

  我的第一条结论:大师给本科生上课很有必要。

  如果我们不把华罗庚这样高的人才称大师,让大师的要求低一点,连余秋雨都算的,那么,这样的人应该给本科生上课。

  价值与意义:其实,我感觉常庚哲教授在华罗庚课堂上的收获要比同期的本科生要高,因为他上过一轮,知道大师的角度如何有不同,但是本科生们刚来大学,懵懵懂懂,真的不知道好坏。不过,给本科生上课,培养出常庚哲教授来,也是重要收获。

  第二条结论:大师如果能在学生中发现好的科研苗子,并着意培养,就应该是喜出望外的收获。

  华先生的不少弟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渠道被发现的,并且他们在未来的科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王元先生则属于从浙江大学毕业分配到数学所从而在华先生手下成长起来的,应该也是一个渠道。

  第三条结论:任何的改革措施都是值得鼓励的,即便其效果不见得比不改革好。

  约定俗成的东西有它好的一面,毕竟成熟,但是,在中国这个容易被各类规则和潜规则约束的国家,任何打破约定俗成状态的做法都应该被鼓励。

  我有一句话是这样说改革的——中国的改革其实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其实把“回归常识”叫做改革,而人家确实是在探索新路。

  而我们如果能有探索新路的改革,则更应该鼓励,因为这样的改革太罕见太少了。

  华先生的“一条龙”式课程改革我没有研究过西方是不是也有过,但是,我总觉得这应该是个新鲜玩意儿。

  哦,对了,这里多说一句,华先生的改革其实是把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实分析、复分析等都变成一门课,叫《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高等数学N》。模糊课程名称的界限,把全部的课程当做一个统一逻辑下的整体。

 

 

  如今,包括王宝山的课程改革其实都算不得改革,只是在回归大学生上课的基本常识而已。认真地说,都不好意思叫改革。

  但是一个如此没有新意的所谓“改革”,如今的大学生都是不怎么愿意接受的。如果有更新鲜的玩意儿,我想学生们更无法接受。

  庄世宇把他家大女儿的课程给展示了一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5782-640086.html),那是丹麦的高中学生,16-7页的文章不是写作文,是在做研究,尽管你可以说那研究还不够研究味道,但是当我看到中国北京的中学生的科研获奖成果展示的时候,我只能说,庄家大闺女做得真是太棒了,这一方面是她有这个能力,另外一方面,难道不应该转眼看下人家的教育体制?

  我还看到有评论在说中国的学生写作文也能写这么长,我呸!你见过谁这么长的作文还带有参考文献的?

  同是中国孩子,不同的环境就能最终塑造出不同素质的人。

 

  陈安:试论学术大师给本科生讲课(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4026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640256.html

上一篇:王宝山教学模式与学生指导教授怎么教课
下一篇:科学网上的十大导师:中科院还是厉害
收藏 IP: 193.136.60.*| 热度|

33 李学宽 武夷山 陈小润 刘艳红 刘全慧 陈永金 陆俊茜 庄世宇 马磊 王涛 罗德海 逄焕东 朱艳芳 柳林涛 曾云 璩存勇 赵美娣 庞永奇 曹俊 王康建 阮晓磊 王国强 刘建兴 曹聪 徐传胜 张木诚 俞立 吕喆 王宝山 杨占海 sgeek dreamworld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