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研究生的“提问”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 精选

已有 4494 次阅读 2010-4-19 20:34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计雷研究员是我佩服的学者之一,他在华罗庚先生身边追随了20年,直到华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刻,计教授都在身边。

  在项目会或者讨论班上,计雷老师的最大特征是“最后评述”。

  我曾经给自己的学生说过:最后的评述是最难的,因为你想讲的精彩之处很可能已经被别人讲过,很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地步,得有特别的能力才可能在最后评述中让人耳目一新。

  计雷老师的这一能力一方面是自己有这样的天赋,另外一个方面则得益于华罗庚先生的培养。

  华先生在给数学领域的学生上讨论班,喜欢用“挂黑板”的形式,那就是如果你上讨论班前准备不够充分,则会出现讲的过程中“卡壳”的现象,此时,不是让你下去,而是让你在黑板前继续站着,直到这个问题由别人(包括老师)讲清楚才可以。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先生的很多位华先生的学生都如此挂过黑板。

  计雷研究员他们这一辈则多是以管理科学(当时主要是统筹法优选法)为主攻方向的,所以,怎么把企业、行业、领域、区域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讲清楚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一座“高山”。

  由一个小小本科生的身份到面对很多连行内人都搞不清楚的管理问题,弄清楚后还要把解决方案说出来,且让那些行内人觉得很有道理乃至佩服,这不是一般的能力和训练过程能够达到的,必须有悟性且跟着大师学习。

  这样,看透非自己专业领域的管理问题本质的能力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其中包括“提问”能力和“评述”能力。

  “提问”能力一定是在听懂别人讲演或报告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一种能力,你要知道别人讲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发现其中你不懂的地方,再发现别人可能没有说到或者还不完善的方面,然后提出问题。

  有些问题是很弱智的,当一出口别人就知道你还没有听懂报告呢。

  有的问题则是一针见血的,被提问者只好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正想找到好的解决策略”。

  一针见血当然困难,可是,经过多次训练,并非达不到,华罗庚先生带着自己的弟子跑过中国的很多地区和行业,这些弟子也从自己老师的身上慢慢学到了一眼见本质的能力,这是耳濡目染的结果,是不断有机会锻炼的结果。

  今天中午吃饭,我开玩笑地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觉得谁提问的水平最高?

  我很骄傲地总结道:你们提问能力的高低基本和跟我的时间长短呈正比关系。跟我时间长的,明显提出的问题水平要高一些。

  我是怎样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呢?

  1,每次内部讨论班,在一个主题报告之后,每人都要说话,长短自己掌握。每个人在评述或提问之后,老师最后点评,然后老师再提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也让学生们看看高水平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在屡次锻炼而未果的情况下,继续加大强度,如果还是不行,强度继续加大。直到学生或受不了或压力很大不得不提高为止。

  3,在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过之后,让他们参加学术沙龙(我们经常组织),在沙龙上对其他学者的讲演进行评述。当然,这样的情况我一般会第一个做评述,让他们知道评述的标准是什么。

  4,走向国际化。这几次的中韩双边论坛,我总是让自己的学生出马,当然,这是在事先已经读过别人论文的基础上进行评述(毕竟是英文)。这样,一来二去,胆练出来了,同时,水准也就能够不断提高了。

  5,对于评述的再评述。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述水平进行再评述。一般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不客气的,不会说什么正面的内容,而学生们之间在这类事情也相互打击习惯了。

  如果这些举措都无法锻炼学生的话,恐怕这学生作为一个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是培养不出来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13834.html

上一篇:赵路平博士受邀在我所进行学术报告
下一篇: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简介
收藏 IP: .*| 热度|

7 曹聪 王修慧 唐小卿 孟庆林 柳东阳 唐常杰 左正伟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