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当“牛龟”身份的批评者成为被批评者——

已有 5330 次阅读 2010-2-17 22:28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还记得一些海归在回国前,于海外媒体或网站上批评中国的科学界,让人看了很是过瘾。

  结果,回到国内之后,批评的声音弱了很多,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要在国内这个圈子里混,虽然有中央的重视,挺拿自己当人才,可是,总不能太无遮拦吧。声音继续逐渐变小乃至消失,这当然是一个可怕的趋势。

  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也开始面临来自国内的批评,按照其他人转引王鸿飞兄对我的评价,那就是竟然会有国内的“牛虻”敢于批评这“牛龟”(牛和龟俩动物的结合)。

  王鸿飞兄希望大牛们(尤其是那几个鸿飞兄的朋友)能够免于被批评,因为他们在海外就很牛,大家都要积极地拜服他们是精英,他们最好也只拥有批评权。

  不知道这个理解究竟误解了鸿飞兄的多少意思。不管怎样,成为被批评的对象时感觉很不适应确是一个“牛龟”身上存在的现象。

  其实,这些海归大牛们在海外时批评过的中国科学界的各类现象,国内的科学家伙们也不是没有批评过,只是因为牛龟的声音当时来自海外,有“龟”的硬壳,再加上有“牛”的嗓音,大喇叭的功率更大些罢了。

  当然,毋庸讳言,“牛龟”们的很多观点是正确的,我支持。

  但是,并非他们的观点都靠谱,最近因为回到了国内,老从“精英”的眼里看问题,反而使得他们的很多观点越来越不靠谱了。

  新语丝上一位C61(在科学网上的“金庸”大侠)最近有文章(后面全文引用)对海归大牛给总理的“上书”提了几个意见,我觉得就挺到位的,事实上,我自己也不时(鸿飞兄说的“整天”)通过博客对“牛龟”们的荒谬观点进行批评。

  于是,王鸿飞兄说我是“牛虻”,他那篇博文我没有去看,但是作为第一牛博,鸿飞兄自然是拥有一堆抬轿子的科学轿夫的,有人特意引用了一句在我的上篇文章后面,说“整天反对学术上的精英主义的,这样的人做不了什么学术,还扰乱自己和他人的思维”。

  鸿飞兄的轿夫很多,所以他的话经常被这些轿夫当做圣旨来引用,我有时候很想和他的轿夫们开几个玩笑,觉得他们应该把鸿飞兄自己都没有太多思考的话装裱后放在他们家的中堂上,把这个忠实的轿夫当得更好。

  鸿飞兄的话多数如此,经不得推敲,不知道是谁会“整天”“反对学术上的精英主义”,也许在鸿飞兄的意思里,一周、一个月(也许更长时间)撰上一文反对一下,那就是“整天”。

  另外,真是去反对学术上的精英主义,也没有什么错。

  鸿飞兄原来还有过文章,说不精英,难道就混蛋吗?原来,在鸿飞兄的逻辑里,精英的对面是混蛋,真是罕见的“王氏”逻辑。加上王兄所定义的“精英”数量又少得可怜,在他老人家眼里,大概科学网上99.9%以上的人都是精英的反面。而他那些可怜的轿夫们其实也是被蔑视的对象。

  当然,在我看来,鸿飞兄自己也算不得精英(尽管他不一定这么认为,不过我还真看不出来他老兄精英的地方来),他极力去逢迎的朋友也算不得什么精英,作为精英,首先要积极的一面去影响环境,从目前来看,他的几位朋友没有做到,反而是负面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象蔡京的书法很好一样,因为蔡京本人的无耻,再好的书法也没人稀罕。

  我国的问题自古到今,从来都不是因为不重视精英们,大家看得出来,我们一直都很重视,从钱学森先生在文革时都能免受冲击一事,就可见一斑。钱先生可要比鸿飞兄的精英朋友们精英得多得多。

  我国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是:一般平民老百姓(在科学界,就是年青的科学家伙)的基本权利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切实的保障,所以,人人挤破头去当所谓的“伪精英”,当了“伪精英”之后,倒是“人上人”了,可是,在更“精英”,权力更大的人眼里,你还是平民一个,依然是可以随时被批评,甚至需要的时候就能被拿来牺牲掉。但是因为“后面还有走路的”,“伪精英”依然是一个值得某些人追求的目标。

  因为精英之下的人连基本权利都没有保障,所以有能力者必须得上个台阶,当个“伪”精英“真”精英啥的,才能稍微摆脱一点这样可怜的命运。但是,也只是稍微摆脱一点点罢了。

  “牛龟”施教授的父亲因为车祸后被迁延治疗,结果不幸去世,很让人悲伤,那时候的施教授还不是精英,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时候十分憎恨这个国家我想是符合逻辑的。

  可是,今天依然还保留着以往的土壤,今年,仅仅被网络揭出来的“类施教授父亲”这样的事情就一大堆,还很很多隐埋在地下不为人所知的,可是,这些都一定和施教授无关了,他现在“精英”了,或者“伪精英”了,也许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打个电话就能找辆车来。可是,他能这样,更多可怜如他当年的那些人依然不能如此。

  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科学界的年青人也一样在每天凄然面对。

  但是,施教授怕是已经看不到更多老百姓翘首期待的样子了吧?

  热烈地回国,并热烈地成为院长,还继续热烈地进行并崇尚着“精英”作为。我想,施教授真的忘了自己的父亲了,也忘记了自己身为“不精英”(按照鸿飞兄的说法,应该是“混蛋”)时的那些痛苦与哀愁了。

  如此对比强烈,让人如何能够去相信那些精英们的精英言论!!!

  这篇文章,如果自称“精英”的牛龟们能够看到,首先还是多想想自己是“非精英”时的样子,再来说如何蔑视“非精英”们吧?!

  可是,难!牛龟们觉得只应该由他们来批评别人,反过来时,他们会觉得很不正常。

  这个世界啊——

【附录】“金庸”大侠的文章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shiyigong225.txt

庸眼看施饶教改

  作者:c61

  (I) 引言

  近来读书华人的大事,莫过于施饶两位大海龟,高调回国。身居要津,资源丰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都或以爱国或以拯救国内教育学术为主题。2010年2月7日,又在其博客中发表宏文《对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原系两大海龟于2010年1月11日在国务院座谈会上的发言。高论既直达总理,预料不久或将对广大家长,学生,教授,老师,产生重大切身的影响。
  老夫观其四条建议,前两条要钱权,后两条倡精英。貌似有理,但坏在不修制度而图以钱权养精英,正如漏船载宝,本末倒置。于国于民,必后患无穷,近代相关史例,举不胜举。故在其宏文之后以游客金庸为名留评论三条,“庸眼看施饶”,本意在警其三思,推动讨论。不久,三条评论连同他人相关讨论,被删得干干净净。更妙的是博客楼面重排,不留丝毫痕迹。叹为观止。想来深谙驱除Google之道的,未尝都是土鳖。
  好在Google虽除,新语丝尚存。故再冒施饶之大不韪,重贴“庸眼看施饶”。非顽夫自以为是,但国家教改,事关天下读书华人及其子弟。读书人的事,容读书人三辩三思,或许比任由两位精英屏蔽异见,意在直达天听而下行,要更有益些。
  (II) 游客金庸被删原贴 正文
  ---[34] 发表评论人:[游客]金庸 [2010-2-9 14:01:38]
  庸眼看施饶(一)

  大学那点事,这四条建议写得实在太长太罗嗦,我那老花庸眼读起来都晕,何况年事更高又日理万机的总理?且先容我替两位院长整理归纳一下罢:
  (1)大学的钱,总理您出。
  (2)钱怎么花,由咱们校长院长们看着办。
  (3)对一流的校长院长们(象咱哥俩这样的),您得多出钱。
  (4)谁有幸来当咱们的学生,高考不能算,得咱们校长院长们说了算。
  ---[33] 发表评论人:[游客]金庸 [2010-2-9 14:00:21]
  庸眼看施饶(二)
  要评论施饶教改四条,不妨再把眼界放远。现代那点事,近代大都演绎过。各位要是忘了,便容我替大家举例回忆一下:
  一百一十五年前(1895年),北洋大学第一把手李鸿章从朝鲜引进一位通晓西法的大海龟,军界公认的练兵人才袁世凯,编练新军。袁接任前,上书《为练新建陆军上督办禀》,要点演义归纳如下:
  (1)练兵的钱,太后您出。
  (2)钱怎么花,由我仿照西制看着办。
  (3)世界一流(指装备)的小站系新军,我亲自编练,您得多出钱。
  (4)兵丁征募,得改大清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由民间“计丁抽练”。(此条系后补)
  以庸眼看施饶教改,看官不妨与楼上相对照,并再牢记以下三个话头:
  (壹)袁系北洋新军到1911年(辛亥革命),军费(白银五千万两)已超过其余各军军费之总和。
  (贰)袁系北洋新军,人才辈出,对促进中国军队近代化起了积极作用。

  (叁)北洋新军所出人才,都以袁为山头,唯袁命是从。袁死后,人才济济的北洋军阀,为再立山头而同门混战,危害近代中国最为惨烈。

  ---[32] 发表评论人:[游客]金庸 [2010-2-9 13:59:06]
  庸眼看施饶(三)

  海龟精英,以国家大义为号召,提倡西学中用,改革自强,近代百余年来,例子数不胜数。施饶不过其中沧海一粟。
  近代精英,大业难成,难在近代中国,制度千疮百孔。遵守制度,必将牺牲一己利益。要成大事,必求先立山头。张之洞首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在调和。但西学之根本,乃在建立制度(所谓民主,所谓同行评议,所谓教授治校);中学之骨髓,乃在树立山头(所谓封建,所谓官本位,所谓院士门派)。彼此根本无法调和。既求立山头,便不能顾及制度。制度既千疮百孔而又不立,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方势力相持抵消。聪明人彼此内耗,国家大业当然难成。
  施饶海外成功,得益于海外相对公平的制度,使其能专心于学。施饶功成海归,天下读书华人,无不翘首以望,望其带动建立国内公平的制度。
  庸眼看施饶,各取北大清华之上好院长交椅而坐之,或为杰青小利破坏已有制度而不以为错,或以精英自诩而言必图集中资源以自大。叹其心中,恐怕是重山头甚于制度。故施饶教改,如袁项城小站练兵,成败功过大致可以预料了。看官不妨回头再看楼上三个话头。

 (III) 施饶 附录

  对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
  北京大学饶毅 清华大学施一公
  (此处有删节)
  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四点意见和建议
  1)保证教育公平,继续国家办学。我们认为《中长期规划》提出增加中央的教育经费是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得到教育公平之必需基础。这些增加的经费,不能简单重复,而一定用到改善基础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等实处。发展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国家发展的保证。我们比较中外教育体制后认为,国家办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之必需,也是教育资源能够做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证。中国应该继续以国家支持为教育的支柱,而不走西方部分国家私人办精英高校的道路。我们不愿意看到遍布中国各阶层人民中的人才来源因为其家庭收入而不能获得高等教育,这不仅是社会不公,也是和自然界失去生物多样性一样,失去人才多样性。多样性的人才来源,是国家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资源、是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鼓励大学竞争,国家宏观选择。逐步让高校自主。先选择一批高校,给予自主权,实现理事会管理。由相关人士和有关单位代表组成理事会直接管理。招生、课程设置、毕业等教育和学科建设都交给学校。国家管经费、规范、学生工作。国家通过参与理事会和经费调节,间接管理和任命校长。国家也通过法规和政策划定高校的底线和边界。国家不给出上限,而让自主办学的高校竞争,通过它们的竞争,出现特色办学、特色人才。国家出上限、出简单化的目标都会矮化高校、让高校走上窄路。国家让学校竞争,可以使其能够达到的上限出乎意料地高,而各个高校办学的道路越来越广。不要担心动荡。时代不同了,现在很多学生最关心的是毕业后第一个职位的工资,而不同于二、三十年前学生关心的。国家也要相信经过上百年发展的高校,可以作为“成人”来自主管理。有个比喻:书店以前是开架的,其后几十年怕人民群众偷书,书店封架。书店重新开架是经过犹豫和领导层争论,开架后,结果图书失窃并非严重问题。既然书店可以相信一般群众顾客,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相信经过国家发展风雨、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教育管理部门人才--的大学校领导和教授们。
  3)建设一流大学,加强研究教育。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正确的目标,是我国发展所必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受制于两个条件:研究不是一流,教育不是一流。为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可以采取三个具体措施:a. 给予一批高校科学研究专项经费,其量为高校的一个学院相当于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研究经费。科学院在各个学科有多个研究所,而高校一般只有一个相应的学院。给高校的研究经费还帮助和促进国家培养人才,是经费的恰当应用。也与国际一流大学在世界上承担前沿自由探索研究一致。b.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参与创办新的小型高水平的大学。中国十几年来增加的大学,主要是普及。新型高水平大学极少。研究所的领域和教育比较接近,参与办学可以起到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投资的作用,而且有中国科大成功的先例可循。c. 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国家需要支持一批教学人才,保证他们的待遇,使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得到保证。国家也需要以科研经费换科研人员的教学时间,让他们省出申请经费的时间认真参与教学改革。
  4)大学中学联动,提倡特色拔尖。大学水平提高,和中小学教育有关。如果中小学只提倡和鼓励总分高,缺乏特色和专长,高校工作就很难。如果高校只看高分,中学就不能脱离考试的指挥。一些高校和中学已经接触,希望联动,为我国发现和培育特色和拔尖学生。如果国家给予政策和支持,可以局部选择性开始一些联动。从中学开始,实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允许和鼓励拔尖和特色人才成长的关键。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就需要学校允许和鼓励。中学的鼓励如果得不到大学的承认,就无法开展。而大学如果接受千篇一律的学生,个性化教育困难就比较大。中学大学联动可以解决这个两难。
  (以下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295751.html

上一篇:陈眼看春晚【2】——万众瞩目的小品
下一篇:陈眼看春晚【3】——赵本山《捐助》18分钟60次掌声
收藏 IP: .*| 热度|

18 曹俊兴 朱伯靖 鲍得海 王伟 鲁雄 陈龙珠 赵明 何士刚 吴飞鹏 李世晋 吕喆 苗元华 刘玉仙 张旭 尤明庆 李红周 myzhu hang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