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期末的周五读书会

已有 3374 次阅读 2016-6-18 19:2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昨天是周五,我们的读书活动依例进行。从2009年开始,我和同学们每周一到两次无功利读书——即不是为了某一项研究寻找资料,而是为读书而读书,所读都是经典。2014年起,因为我学俄语,读书时间放在没有俄语课的周五。这学期下半,我暂时休学,但读书的时间还是沿续下来了。昨天的读书值得记下来,是因为它所处的时间段。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读书会的参加人员。此次读书活动的参加人员除我本人外,有杨秋红博士、张勇风博士、高中华博士、博士生卢翮和孟祥笑。秋红博士是我带的第一届博士生,张勇风博士是我带的第二届三名博士生之一。她们都在高校任教,是副教授。秋红博士在传媒大学工作,住校外,是专门来读书的。勇风博士在山西师范大学工作,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她家住传媒大学附近,读书每次都参加。搞笑的是,她跟我学的是戏剧学,近来读书主要内容之一是“清华简”。她读“清华简”第六辑《子仪篇》入迷,在家里也常念诵。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嘟嘟听多了,竟然也会背诵一些内容。她问孩子:“你知道背的是什么意思吗?”女儿回答:“不知道,不过怪好玩的。”高中华博士原是我的硕士生。她是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拼劲,研一时就能背诵全本的《诗经》、《楚辞》的主要内容和《论语》,凭这个基础,从明清段转到我门下学先秦。前年她从首都师大博士毕业,有志于学术,又到我这儿作做博士后,马上就出站了。孟祥笑是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博士论文答辩优秀,学术委员会也已通过,可被称为博士了,不过还差领学位证这个程序。卢翮原是我的硕士生,现在跟钟涛教授读博。她愿意和师姐们一起继续参加读书,钟涛教授也非常支持。所以也是读书会的骨干。

    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会想到,我们的读书活动现在还坚持着,不易啊。研究生在刚入校与快毕业时,人心都不稳。何况读书这种不急之务呢?

    昨天读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一是“清华简”《子仪篇》和《管仲篇》。“赞语”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作为文章颇具典范意义。记得《古文观止》就收录有《五帝本纪》《项羽本纪》和《孔子世家》的《赞语》。我上学时,喜欢《李将军列传》,能够成诵,这篇赞语当然也能背诵下来。前几年,我带同学们读过《史记》的"本纪"诸篇,要求大家能够通畅地读下来,会背诵赞语。现在读书会的成员改变了,所以又重新读过。读了几遍后,我给大家做了简单讲解。我一边背诵,一边讲解,所以同学抓拍的照片中,我的眼睛眯着,是在思考问题,并不是有眼睛毛病。

  给同学们讲解《史记·五帝本纪·赞语》  

   《五帝本纪·赞语》的内容如下: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2009年,我刚开博,除“开博的话”外,第二篇博文名为《孔子与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观》。这篇博文内容除上引《五帝本纪·赞语》外,有一百余字的读后感。兹移录如下:

    “上引文不足两百字,内容如此丰富,令人叹服!仅记载《五帝德》及《帝系姓》为孔子所传一事,即值得我们再三回味。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观,岂非由夫子树立?太史公言治史须“好学深思”,否则难“心知其意”,信然!王国维先生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双重证据论述上古史,指出百家不雅驯之言,亦反映一面之事实,其路径正据夫子所开辟者。因撰写孔子铜像说明,思及此。”

周五读书参加人员合影·(左起)孟祥笑博士、杨秋红博士(副教授)、本人、卢翮博士生、张勇风博士、高中华博士(博士后)

     孟祥笑同学提出,想在读书间隙,即平时的“茶叙”时间,穿上博士服和老师及师姐、师妹们个合影。王克家博士特地赶来为大家拍照。读研和读博时,王克家都是读书会的基干成员。现在她坐班,不能参加了。王克家替大家合影后,又请路人帮忙,和大家一起在核桃林里合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985436.html

上一篇:南京大学印象
下一篇:校园中的黄鼠狼
收藏 IP: 111.200.18.*| 热度|

4 武夷山 刘全慧 周健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