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关于吕振羽先生——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之一

已有 3339 次阅读 2015-9-11 19:3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按语】这是一篇旧文,发表于2010年新浪博客。现在转在这里,是因为汪晓军先生给我的博文留言,说蒋介石是被逼抗日的。其实,蒋氏在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时,就已经决心抗日,但当时条件不成熟。内部有数十万红军,还有各派军阀。国家的力量也不够,但该氏的确是在进行确确实实的准备。包括决定不从军事上消灭红军,而是以剿共为由掌控西南,以为将来持久抗战的基地。如此等等。这些已经不是秘密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可能会有利于一些朋友了解部分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及政治观念。        


        20101012日《报刊文摘》12版,刊有920日《中国档案报》所刊署名樊斌的文章《翦伯赞为国共和谈秘密牵线》,上面提到:为响应国民党方面的提议,吕振羽先生在1935年底受中共委托,到南京与国民政府方面的代表接触,以求得国共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文章说,经翦伯赞牵线,时任北平中国大学教授的吕振羽受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周小舟的派遣,(实际是中共北方局的委托)到南京与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曾养甫面谈,以期达成国共合作抗日。文章说,在其后的的谈判中,陈立夫代表国民党方面提出的谈判条件是:第一,国方欢迎共方的武装部队参加抗日作战,但需加以改编;第二条,共方军队改编后,与中央军同等待遇;第三条,成立民意机关,共方可派代表参加;第四条,国方承认边区政府的合法地位。

       这样的文章,如果是在多年前发表,可能被认为是对中国现代史石破天惊的解构。它从历史必要性上否定了西安事变。但是,我对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感慨于历史事实叙述的改变,还由此想到了我书架上的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吕振羽先生的历史学著作《中国社会史纲》,它是我滞留东北期间从学校图书馆的处理图书中淘到的,大约花了五角钱。五角钱当时对我来说并非可以忽略的小数目,因为那时我每天的伙食费不过一元左右。为买这本书,我要有一天节省伙食。

       这本书是上海耕耘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一、二卷增订本”,从版本来说,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我当时并无这方面的意识。我在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省下口粮,购买吕振羽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基于学术方面的考虑,主要还因为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小时候,父亲偶尔会和我谈他青年时期苦读的事。小学五年级的暑期,我到父亲工作的学校住过几天,其间,父亲从容谈到青年时期曾从吕振羽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父亲说,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所部红军失败,他因受命到到湖北向红二方面军贺龙部传达中央指示,故幸免于难,但一时失去组织联系。在朋友帮助下,他到北平来,在中国大学当旁听生,曾向吕振羽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父亲说,吕振羽先生是进步教授,乐于帮助进步青年,还曾请父亲这样的“苦学生”(“苦学生”是父亲和我谈话时常用的称谓)到家中吃饭。我当时并不知道吕振羽先生是何许人,但记住了这个曾经帮助过父亲的教授的名字。

       年龄稍大一点,知道吕振羽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没有细读过他的著作。从客观上来说,这是由于吕先生的遭遇。

       吕振羽先生号称是中国五大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之一(其余四人分别是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五人中,吕振羽先生名气最小,这并非因其学术水平问题。相关资料显示,吕振羽先生最先提出“殷代奴隶制社会”和殷代为“青铜器时代”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提出在《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而据作者《自序》,《中国社会史纲》就是前者的增订版。还有学者指出,吕振羽先生是在史学界第一次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整概念的史学家。(李曙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怎样提出和确定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读过署名毛泽东著《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的人,不难理解吕振羽先生此说的意义。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吕振羽先生被冻结了。写这篇博文时,我搜索有关资料,才知道他在1963年即蒙不白之冤,失去自由,文化大革命中更被投入秦城监狱达八年之久,身致重残。1963年以后,我才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其时正值吕先生运乖时蹇,致使我和当时的多数青年一样,无法正常了解和学习吕振羽先生的学术思想。    

       李达是与吕振羽先生有较深的的关系的前辈,《中国社会史纲》1949年版即收有该书1934年原版李达所作的序。上本博文传父亲的自传手迹中,也说到当年曾“从李达、吕振羽同志学习革命理论”。李达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大于吕振羽先生,可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亲口对我讲过与李达先生的往来。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吕振羽先生和父亲年龄的差距较小(吕振羽先生1900年生,我父亲1908年生,李达1890年生),交流较为容易,或者吕振羽先生对父亲的直接帮助更大一些吧。


中国社会史略书影

《文摘报》刊载1935年国共谈判合作的文章

父亲自传中有关从吕振羽、李达学习的部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920189.html

上一篇:《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指导作用在哪里?
下一篇:新学期的第一堂俄语课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9 尤明庆 戴德昌 武夷山 蔡小宁 徐晓 田云川 夏铁成 赵序茅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