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马虎不得——运输战线老兵致青年物理学家

已有 3170 次阅读 2014-10-25 11:0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968年摄于反修1446号机车上·郑州机务北段



   拙文先秦时期的乘舆与大车》上传,本意只是说明先秦时期乘舆与大车之别。因撰写匆忙,辞不达意,引起网友留言批评。回复又有不当。思考之后,决定撰写此文,以表达对批评者的敬意。

   首先,检查拙文辞不达意之处。先秦时期的乘舆与大车》说:

   舆人造乘舆,欲乘载舒适安全,故其论述详于车体的形制。大车用于载重运输,希其坚固可靠。故论述详于轮毂的制造。乘舆为便于乘员上下与行驶中的稳定,需降低重心,故车轮较小。大车因重载越野之故,车轮造得较大。

网友

[10]mirrorliwei  2014-10-23 20:49留言如下:

【乘舆为便于乘员上下与行驶中的稳定,需降低重心,故车轮较小。大车因重载越野之故,车轮造得较大】的说法不符合力学规范。要行驶中的稳定和速度,就要用大车轮。重心高的问题可以有别的办法解决。载货车体重,则需要有小的半径才好。这个规范可以从火车头的种类得到“旁证”:客车的动轮大而少,货车的动轮小而多。


   为何网友有这种批评。稍细想,知道是拙文辞不达意。拙文《论王风·大车》中有这样一段话:

   乘舆欲其乘载舒适安全,故其论详于车体的形制。大车用于载重运输,希其坚固可靠,故论述详于轮毂的制造。乘舆为便于下下,降低重心,故轮子较小。大车因重载越野之需,轮子造得较大。乘舆驾马,大车服牛。盖由乘舆求其气派速捷,而大车求其任重道远。

   两相比较,可知原文说得较清楚,也没有物理学方面的毛病,而先秦时期的乘舆与大车》一文则叙述混乱。那么,先秦时期的乘舆与大车》中为何在讨论车轮大小时提出“行驶中的稳定”这一概念呢?昨晚想了一下,是因为考虑行驶稳定与马与车之间的匹配关系,而未讲清楚。现代车辆的设计,在行驶稳定方面,不必过多考虑动力因素,古代则不然。《周礼·考工记》谈到车轮大小与乘员和马的匹配关系时说:“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就是说,轮子太大,乘员上下困难,轮子太小,马匹牵引太过吃力。《考工记》规定:“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郑玄注:“此以马大小为节”。试想,如果马之大小与车身高度不匹配,车辆能够平衡行驶吗?但无论如何,先秦时期的乘舆与大车》的表述是有毛病的。因为容易使人误会我这个运输战线的老兵,连车轮大小与速度的关系都搞不清楚(不考虑动力问题)。

   另外,需要深刻检查的是,我在回复中说:我只对蒸汽机车比较熟悉,没听说过“火车头”分为客车与货车两种。您也许是说的是新型机车。待我学习后再回答吧。

  这一回复有点倚老卖老的味道。 实际上,我所谓对蒸汽机车比较熟悉,只是年青时一度常到机车上面玩,有时协助司机擦擦车身而已。正因为擦车轮时,对它的大小有印象,才这样冒昧地回复。昨晚查了一下资料。蒸汽机车是分为客运机车与货运机车两种(辅助车种不计),我的回复背景是,误将文革中南段(客运)与北段(货运)机车的临时调度当作一般情况。反修(即DF)货运机车的车轮直径是1500毫米,而客运机车车轮直径(中国境内)则从1580到2000毫米。当然,这一设计不一定主要是考虑行驶稳定。


附:另一位网友[13]zdlhsh  2014-10-23 23:26留言,似乎误将越野能力与现代的越野车辆设计混为一谈了。我在回复中提到了道路问题。有关车轮大小与道路的关系,有可能的话,再写一篇文章。


另,李小文博主提到先秦时期有马拉盐车的问题,也可能在该文中涉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838445.html

上一篇:关于古代的战车与骑兵
下一篇:古代的马车、牛车与盐车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5 刘全慧 尤明庆 郑小康 曹聪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