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尺度考古与战国简牍的真伪问题。

已有 2762 次阅读 2022-8-26 22:2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尤明庆教授以尺鉴宝系列博文,从古器物所用尺度来考察其年代,我以为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帝时期相关社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孔子所传《五帝德》载:“黄帝......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设五量”,即制定度量衡。《尚书·舜典》:“同度量衡”。《汉书·律历志》对此解释说:“《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关于“度量衡”的意义,《汉书·律历志》说:“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967页)制定度量衡,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确立衡量标准,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现象,也是国家权力的内涵之一。

 如果说《五帝德》所记还带有一定的传说性质,那么《论语》载孔子之言则是春秋时期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这段话古代注家以为是孔子之言,朱熹以为是子思之语。即使是子思之语。也反映了战国初年的制度及人们的观念。足以作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参照。

 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尤教授以尺度判断铜器年代,我以为可信性大,但若施之于“战国简策”辨伪,得出与今人所认定的战国通用尺度不合就可能是伪简的结论,我以为要慎重考虑。简策真伪之辨是复杂的科学问题,有许多因素要考虑,尺度是其中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尺度本身就具有各种变量。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乐四》针对战国秦汉的制度说:三代度量衡相承不变,而“秦灭学之后,纷纶莫定”。实际上,度量衡历代是演变着的,战国时期的这种混乱,是政治执行权力与区域文化交流之间的矛盾问题,不是秦灭学的结果。

  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同一地区,同一个时期的度量衡往往有多个标准。鲁迅的小说《风波》,就记载了这一现象。小说里说: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上引文中,七斤嫂子所提到的秤有十六两称,十八两秤,十四两秤等,这是当时的实情。我小的时候,在开封街头看到有人收购物品用二十两秤,人们称之为大秤。拿当代社会实际所用量制,就有公制、市制和英制之别。虽然国家标准委员会公布的法规说,计路程要用若干千米,不能说“公里”,其实大家还常说。因为疫情防控,一度规定我们进出学校要走东南门,而快递点在西街。我对朋友发牢骚说,取个快递要走上八九十来里地(是实际情况,不是夸张)。而不是说走了“四千米到四千五百米,还可能达五千米左右”。现在购买黄金,一般按“克”计,可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还是说多少“两”黄金。要进行国际黄金交易,若干年前往往用英制单位“盎司”,盎司还有“常衡”和“金衡”的区别。几千年后,如果用一个标准的眼光来考察,肯定会有各种异见。

       从古代文献记载(包括出土简册所载古代文书所记)考察,简策确有规定尺度。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据文献考证说:“古策有长短,最长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其一,其次三分取其一,最短者四分取一。”陈梦家《汉简缀述》记武威发现的三本《仪礼》等经书竹木简,甲本平均长度在55.5-56厘米之间,乙本长50.5厘米,丙本长56.92厘米。陈氏以为,若定汉尺为23.3厘米,则甲乙两本与文献所载汉简二尺相合,乙本长仅“合汉尺二尺一寸半,不足二尺四寸”。他说这是因为乙本系单册的经传,所以短些。这个解释有点勉强。总之,出土简册的实际与王国维所说不尽符合,但王氏所总结的古代简册长度的一般规律是正确的,即“以策之大小为书之尊卑”。王氏没有提到的是,策之大小还用与途有关。比如诏书应该是高贵的,但策封诸侯王的诏书长二尺,“平常的诏书则是尺一”。(《汉简缀述》据《后汉书》注及蔡邕《独断》等,第194页)据《汉书·艺文志》,汉代皇家所藏中秘书的《尚书》一种,字数就有二十二与二十五之别。

    总之,由于各种因素,人们在制简时,标准选取的宽严如何,尚不得而知,特别是政出多门的战国时期。另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简策与铜器的材质不一样,它们的涨缩幅度大大超过后者,所以计算时须加以考虑。至于青铜器多为礼器,制作慎重而规范,个人使用的简册,制作可能随意得多。这已经涉及另外的领域了,以后再说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352765.html

上一篇:莫摆了
下一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我心目中的苗菁教授
收藏 IP: 111.200.19.*| 热度|

15 郑永军 史晓雷 尤明庆 王安良 张晓良 韦四江 杨正瓴 范振英 段含明 王启云 孙颉 郭战胜 刘全慧 陈昌春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