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农业文明与性选择

已有 3532 次阅读 2011-1-12 21:1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农业文明, 性选择

(这段文字的产生与看的一本书《狼图腾》有关,尽管没有耐心认真读完)

大概一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还是狩猎-采集(hunter-gatherer),他们可能居无定所,或住在山洞里(caveman)。在现代人看来,他们是原始的,野蛮的。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食物储存,必须天天为生计奔波,雄性主要从事狩猎,雌性和幼体主要负责采集野果是植物种子。记得中学的政治经济学课本中,这样的社会被称为原始共产社会,他们和平共处,互相帮助,没有多少竞争。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个传说,因为许多原始民族依然在进行着频繁的战争,他们依然会互相杀戮,抢夺妇女。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化所起的作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多余的食物导致交换和货币的诞生,启蒙了恶毒的资本主义。从文化角度看,多余的食物使专业文化的出现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程。从性选择的角度看,农业生产改变了性选择的方向,强壮、勇敢、鲁莽等雄性特征在纯粹的农业社会中逐渐失去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一些贪婪、阴险和狡诈的雄性开辟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带来的丰富食物使人口在某一特定的地点聚集提供了可能,人口密度的骤增增加了性选择的强度。

在性选择方面,农业文明使两性的体型差异缩小,整体身高缩小。古生物病理学研究发现,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祖先在冰河期的身高大于其后来的农业文明后裔。当然,这不一定全是性选择的结果,因为身高不只是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跟营养有关,原始人的营养水平并不比我们差。

在狩猎-采集社会,雌性选择雄性的最重要指标是体格和技巧。而在农业社会,粮食的长期积蓄成为可能,雌性选择不仅仅是雄性的身体条件,可能更看重他积蓄的粮食。雄性选择雌性,主要指标永远都是她的身体,这一点在农业社会也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而雌性对雄性的选择,却受到农业文明的巨大影响,一部分雌性更注重雄性的身外之物。农业耕作,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体格和技巧,还有勤劳。如果她注重的是积蓄,这积蓄可能不是勤奋换来的,也可能是偷来的或抢来的,而雌性不管这些,只要有积蓄,就说明他有能力,不管是什么能力。对多余财富的追求,是农业社会性选择的一个重要偏离方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在狩猎-采集的原始部落,雄性头领可能拥有多个妻妾,但无法占有大量的财富,其性选择的优势还是有限的。如果他的下一代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能力,就可能被取代。

农业文化中雄性对雌性的选择方向也有明显的变化。在狩猎-采集社会,雌性采集的植物性食品是稳定的,而雄性的狩猎成果不可预测,雌体的贡献对群体的生存可能很重要。而在农业社会,随着产量的提高,就可能出现不需要或很少需要雌性参与耕作。这样,雄性对雌性的选择就会更加注重外貌及其他能体现生殖力的雌性特征。同时,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会使优势的雄性有更大的配偶选择范围。雄性对雌性外貌的选择,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当周围的雌性增多时,他的选择会更挑剔。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是以较小的群体为单位生存,突如其来的人口聚集无疑会对性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原始民族的长相比较平均,而农业文明的社会中则像财富的过度集中一样,人的相貌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并且,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这种关系直到今天还在持续着。

农业生产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还带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疾病。一类疾病是因对单调的食物依赖导致的与营养有关的疾病,另一类是与人口密度有关的传染病。我们知道,疾病在调节性选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强雄性对雌性特征的选择,而雄性特征的进化受到抑制,因为消耗大量能量的雄性特征不利于人体的抗病力。这样,随着农业文明的进展,雌性越来越雌性化(主要表现在婴儿化),雄性越来越雌性化。从我们的文化中,就能大概看出这样的倾向。

从人类这个物种的长远发展来看,农业文明可能是灾难性的,但个体不会考虑这些,不管他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个体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关注整个物种的前途,就像现代人不会关心地球村的资源问题而炸毁自己的炼油厂。农业文明能给人提供更多的食物,能养育更多的后代,其发展动力就这么简单。从考古资料看,农业生产并没有提升人的体质,但提高了人口的数量。并且,越是古老的农业文明,对后代的数量越是重视。

总体来看,人这种动物本来不是靠数量取胜的,其生殖潜力只是一种应对多变和不可预测的环境的可能性,而农业文明让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没有农业文明,地球的人口数量永远不可能超过60亿,而现在,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成果(用多少比例的土地养活了多少比例的人口)可能会再翻一番或更多。

许多人在大肆鼓吹农业文明的重要性,也有人说农业对人类进化是灾难性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道理。没有足够的粮食积累,就不可能有人口的大量聚集,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就必然没有灿烂的文化。专业的文化,只有在许多人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时才可能发展出来。如果孔雀们不是聚集在一起相互炫耀攀比,它的光辉灿烂的大尾巴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生活是最幸福的,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不断改善。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现代的文化生活就是人这种动物的必然的本能的需要吗?也不见得。一个浅显的事实是确定的,在现代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必须适应这种环境,也就是说,个体必须觉得这是最好的,否则就会被淘汰。一些看似个体追求的东西,其实是无奈的追求。如果一个上海人追求田园生活或更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他就必然要被淘汰出上海市。

就像我反复陈述过的孔雀尾巴的逻辑,人虽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被文化绑架了的个体,我们不敢想象回到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怎样的悲惨,也不会认识到他们可能比我们生活的更幸福。用类似的逻辑反观农耕生活方式的发展,可能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进化并不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更多的人是被农业绑架了,或者,被农业消灭了。而农业的肇始,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投机取巧,虽是少数人,但在狩猎-采集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获利丰厚。等到全体人民都被裹挟着进入了农业社会,就不会再有人会因为回归到野蛮状态而获得好处。于是,一代一代的人,就都沾沾自喜,即便是把毕生精力都放在房子上的上海平民,也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

文化的发展,跟性选择走过了同样的道路--崎岖但一直向上。因为,催化文化发展的动力,正是性选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4394-403818.html

上一篇:娈童癖
下一篇:基因、本能、同性恋、恐高症与进化心理学
收藏 IP: .*| 热度|

1 zgg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