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10年无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未明显变暖(转载)

已有 4084 次阅读 2009-12-3 1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科学争论

气候10年无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未明显变暖(转载)
[ 2009/12/3 14:11:00 | By: 杨学祥 ]
 
0

气候10年无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未明显变暖

顾钢 
 
2009年11月26日08:45  来源:《科技日报》 

  进入11月份,德国以及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虽然阴雨连绵,但气温并不低,丹麦的气象研究所甚至预报,在12月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气温可能会较常年的平均气温偏高1摄氏度。而在中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今年11月份就下起了几十年未遇的暴雪,气温骤降。登上长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紧裹大衣,感叹没想到北京的天气和他老家芝加哥一样冷。

  中、美、欧三地气温的差异和人们的感受,似乎预示着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看法也难以一致,至少在科学界是如此。

  事实上,全球范围的平均气温在1998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值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纪录,这是德国基尔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著名的气候研究专家马杰布·拉夫提得出的研究结论。地球的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直至90年代末平均增加了0.7摄氏度,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拉夫提的计算机气温曲线图显示,最近的10多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基本上处于一个平台的位置,没有明显的增加。拉夫提称:“地球变暖处于一个暂停状态并不奇怪,不可能年年出现新的纪录。”

  英国哈德利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支持了拉夫提的观点。这份报告显示,从1999年至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仅增加了0.07摄氏度,而不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中所说的0.2摄氏度。如果加上厄尔尼诺和拉尼拉两个气候影响因子,实际气候变化接近于零,相当于停止状态。这份报告也指出,世界各地区的气温变化差异还是很大,例如极地的气温增加了近3摄氏度,这也是导致极地冰川加速融化的原因,但在北美、西太平洋和阿拉伯半岛地区气温却在下降,欧洲大部分地区气温略有上升。

  通常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方面,喜欢报道极地冰川正在消融,并由此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可能产生一连串灾难的恐怖后果。事实上,极地冰川融化并不代表整个地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网共由517个气候观测站组成,每个观测站在地球上都是很小的一个点,必须利用大型计算机对整个观测区域进行计算。另外地球上还存在许多气候观测盲区,例如覆盖面很大的南北两极只有约20个观测站。哈德利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将极地的气候变化视为全球的气候变化是不客观的。

  拉夫提表示:“我们必须公开地说明,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度增加不会接二连三地创新纪录,而是存在自然的上下变化。”将个别地区的气候现象,如马里的干旱、中美洲的飓风作为普遍意义的气候变化例子是不合适的。拉夫提指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太多地主观推测气候会一直上升,而事实上气候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甚至气候变冷也很正常。他称一些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喜欢用计算机模型预测百年以后的气候变化情况,却不敢或无法预测10年以后的情况,因为这样的研究没有风险,就像算命大师一样。

  拉夫提认为,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太阳活动周期以及火山喷发对气候的中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例如1991年6月的皮纳托博火山喷发,使全球气温下降了0.5摄氏度。最近10年人们很少听到太阳黑子活动的消息,是因为太阳活动周期处于低潮,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认为,太阳活动是影响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海洋研究专家,拉夫提注意到太平洋较冷的底层洋流向赤道移动的现象增强,这也可以解释赤道附近气温有所下降的原因。拉夫提称,如果太平洋底层洋流确实是减温因素,在未来的10年内,全球气候还将保持相对稳定状况。

  在德国众多的气候研究专家中,拉夫提算是一个非主流观点的专家,大部分的专家还是支持IPCC报告的观点,深信全球气候确实是在变暖,而且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参与编写IPCC报告的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后果研究所专家拉姆斯托夫甚至和拉夫提打赌2500欧元,称自己一定会赢。对此拉夫提表示拒绝,称:“我们是科学家,不是玩扑克游戏。”(本报柏林11月23日电)

(责任编辑:魏艳)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52963.html
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得到证实
[ 2007/8/16 6:55:00 | By: 杨学祥 ]
 
推荐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
——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作者: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字: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球变冷,自然周期,温室效应,“海震调温说”
    据法新社报道,8月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 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1]。

    自然力为什么在2005-2006年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我们早在2005年就做了理论证明[2-6],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7]。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

    2006年冬天给北半球的人们唯一的感觉就是冷,而且是超乎寻常的冷。在暴风雪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之后,亚洲也跌入“冰窟”。印度首都新德里8日遭遇70年来最低温,一天之内数百名流浪汉冻死在街头。据印度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新德里8日气温骤降至-2℃,这也是该市自1935年冬的-6℃以来遭遇的最低温度。一名气象部门官员说:“往年的正常气温都是7℃左右,我们原本预计这次寒流会带来2℃~3℃的最低温,可是实际情况却糟得多。”对印度这个地处低纬度的南亚国家来说,低温跌破零摄氏度简直是百年一遇。除了印度外,多个亚洲国家近日也遭遇寒流袭击。暴雪7日侵袭了日本北海道、北陆、山阴等地。而自去年12月至今,大雪已造成日本63人死亡,伤者超过1100人,全国共有579栋房屋由于不堪积雪重压而倒塌。7日,韩国西南部地区也出现降雪,东北部地区气温则降至零下20摄氏度。而在巴基斯坦北部地震灾区,严寒夺走了至少18人的生命,还有更多的人挣扎在死亡边缘。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是最好的例证[8]。

    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不能解释2006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也不能解释2005年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2005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从春节前一周至2月21日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3月上旬,北京突遭凶猛的“倒春寒”,六级大风和冰点气温把京城的乍现春光扫荡殆尽。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遭遇百年罕见暴雨雪。江西省气象部门紧急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武汉人感受了“春天里的冬天”。南京三月突遇百年罕见降温,最高温度暴跌20.6℃。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低温冷害事件频发[9]。

    2005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2月3日凌晨的最低气温低至7.1℃, 白天最高气温在16℃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1日的36℃骤降至2日的13℃。这在地处南半球、2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日早上气温降到9.4℃,创25年来2月份最低温度纪录[10]。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11]。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2005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12]。孰是孰非,我们等待2005年客观实践的检验[2]。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1]。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4,5,13],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全球气温将逐渐降低[3]。2006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提供了新证据[8]。

    由此看来,自1998年以后,中国气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全球气温也难以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英国科学家关于“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的预测能否实现[14],取决于此期间强地震海啸发生的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法新社:自然力近年抑制了全球变暖。2007年08月13日 09:13:56 来源: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7-08/13/content_6520851.htm
2.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3.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4.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7.施平。全球異常寒冬引科學家關注 冰川時代可能再臨。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05日 13:33) 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60205/100962.shtml
8.王靓。印度今年冬天70年来最冷 数百流浪汉被冻死。2006-01-10 01:51:55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http://news.163.com/06/0110/02/272STF7P0001121S.html
9.杨学祥。请给出“暖冬”预测失败一个科学的理由。2005-3-2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352
10.王小玲, 王启祎. 南半球遭遇夏季低温. 日期: 2005-02-22. 国家气候中心.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518
11.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12.春风。美航空航天局:今年将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一年。2005-02-16 08:13:57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2/16/content_2581433.htm
13.未来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期。 2005年10月12日02:38 新闻晨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5-10-12/02387143269s.shtml
14.Doug M. Smith,* Stephen Cusack, Andrew W. Colman, Chris K. Folland, Glen R. Harris,
James M. Murphy. Reports: Improve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for the Coming Decade from a Global Climate Model. Science, 10 August 2007: Vol. 317. no. 5839, pp. 796 – 799.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7/14883.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275811.html

上一篇:2-4日潮汐组合:未来三天北方多冷空气活动 局地降温幅度达8℃
下一篇:厄尔尼诺信息: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厄尔尼诺天气将持续
收藏 IP: .*| 热度|

2 钟炳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