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Z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YZZ 线粒体除提供ATP、参与细胞凋亡、参与许多物质合成与分解、维持Ca2+稳态、通过Ca2+及ROS参与信号转导之外,还在细胞命运决定以及个体衰老及寿命中 ...

博文

发展中医学,应该舍的放弃一些陈旧过时的理论

已有 2698 次阅读 2011-2-14 12:27 |个人分类: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学

    科学总是在发展的,辉煌的中国古代科学只能代表过去。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远远优胜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哲学和科技。可是,过去的四大文明古国,今天却没一个还在科技、文明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也许主要是因为古代文明已经形成了自我完善的哲学体系,它对自身的科学造成了无所不及的渗透。这种渗透给最初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完善”的襁褓。但是,这种襁褓包裹得实在太严密了,以至于在这一襁褓中的科学再也难以挣脱它的束缚。
    个人觉得,无论中药的“一锅煮”,还是中药配制过程中麻烦,还是中药的药效相对比较缓慢,还是经络找不到物质基础,都不是中医学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限制中医学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恐怕就是它的充满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对于中药“一锅煮”,个人认为药是治病,食是治饿。在如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里也没见有谁把食物中的糖、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一一提取出来,按照比例来供给人们去治饿,去养生。中国人大都喜欢“八宝粥”,因为它营养好。如果将“八宝粥”中的某些成份替换一下,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成份就能治病。人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天天吃的食物,有许多成份并不很清楚。即使是大米,江南的大米与东北的大米也不一样,人们在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也是都能吃吗?
    再说,就拿普通的感冒来说,恐怕现代比较有知识的人们大都意识到不必要去看医生,轻则自然会好起来,重则吃上几片大青叶、银翅片之类的也就可以了。若是用抗生素,确实对感染人体的细菌很有杀伤作用。但是,它一方面会使细菌的抗药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人体除了红细胞等极少数类型的细胞之外,每个细胞里都有几百至几千个与细菌很类似的线粒体,抗生素往往也会对线粒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尽管我们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这种损害的严重性,但是它终究可能会影响人的长远健康以及寿命;再一方面,抗生素还会杀害我们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有益细菌,造成我们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异,在某种程度上使们的健康状况下降,以至影响我们的寿命。总之,大青叶、银翅等的中药成份尽管不清楚,它们治疗了我们的感冒,不就达到目的了吗?就像“八宝粥”的成份不很清楚,它能对我们的健康有益不就可以了吗?若有人对它们的具体成份感兴趣,那就由它们慢慢去研究就是了。
    再说,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许多西药,很多都是我们正常细胞上某种受体、通道的抑制剂或阴断剂,或钙离子等的颉颃剂,尽管它们在短期内缓解了疾病的症状,但是,很少有彻底治愈疾病的。另外,我们还应该想想,我们的细胞上的受体也好,通道也好,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的进出细胞也好,都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这些药物干扰了心血管上的细胞,同时也会干扰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不但治不好病(只能依赖性地缓解病情),还会使我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降。而由无毒的野草、野菜,或人们种植的谷物、瓜果等制成的中药,在这方面就显出了它的优势。当然,中药也有不少有毒的,还有什么九畏十八反等也必需要严格把握。
    至于经络,我们总觉得它们是我们身体中的信号转导线路。在胚胎发育的研究中,人们除了知道某些基因的表达影响胚胎或细胞的前后轴、背腹面、身体分节等现象之外,对血管、神经、骨骼在什么地方形成,向什么方向生长等的控制机制还不甚了解。我国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学者发现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引导神经前端的生长方向,但是,这种浓度在不同部位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在不同的神经生长能路中是怎样长距离、定方向的形成的?还不清楚。 而人体的经络对于胚胎时期血管、神经、骨骼形成的位置和伸展的方向是否起着指导作用,可能是一个值得思考或研究的问题。不管怎样,因为很多穴位确实存在,确实在受刺激后有感应,确实有些穴位有保健、治病效果,所以我们相信贯通这些穴位的经络应该是存在的,至于它们的物质基础,很可能是某种信号通路。具体是什么信号,可留给后人继续研究。但是,只要针灸按摩有效果,而且是其他途径还不能比得上的效果,况且还简便易行,因此就一定有它的存在价值。问题是,指导它的理论不能太落后了。
     总之,中医学的实践一直在顽强地延续着,关键是缺乏能够很好地继续指导它健康发展的先进理论。
     而现有的中医学理论,充满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其中很多是与医学关系不大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若不舍的把它们放弃,就会影响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895-412793.html

上一篇: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分析一下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特色
下一篇:我为何喜欢上了中医学
收藏 IP: 221.2.209.*| 热度|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