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蔡文:为什么要把物元分析更名为可拓学?

已有 3744 次阅读 2021-2-13 09:57 |个人分类:信息科学原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1新春.可拓年话重点回顾

蔡文:为什么要把物元分析更名为可拓学?

 

为什么要把物元分析更名为可拓学呢?在2021年2月10日新春可拓年话视频会议交流中,蔡文先生回顾并介绍了物元分析发展为可拓学的历史:

1986年,国家科委预测局总工程师传凯教授到广州来,一见到蔡文先生就拍着他的肩膀说,“蔡文啊,我在人民日报见过你”(传凯教授看过1985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物元分析及其创立者”这篇文章),“但你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个是这个名字起得不好,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个很大的学科,物元分析这个名字,太小了,应该叫作物元学。”后来,传凯总工程师在给物元分析写鉴定时采用的是“物元学”。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蔡文先生也发现,讲物元分析要解释很久,什么叫物元,什么叫分析,什么叫物元分析。所以就开始酝酿改名。具体怎么改?改什么好呢?

1993年,第一期物元分析研究学者培训班上,前来参加的副教授和讲师们通过交流,一致认为,物元分析的核心就是可拓,矛盾问题通过可拓变为不矛盾问题,开创性文章的题目也是“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学科名字叫作可拓学较好。

1995年,在庐山召开“可拓数学、可拓控制、可拓信息、可拓系统”研讨会时,讨论了改名这一问题,当时来参加的学者都同意更名,大家都赞成改为可拓学,觉得这是一门科学。关于可拓学的科学意义,蔡文先生建议大家可以参看最近李兴森教授写的“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一文。可拓学不仅把数学拓展了,把系统论拓展了,……而且也是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所以可拓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可拓学的应用又很广,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人、管理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因此,在2005年12月6日香山科学会议“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研讨会上(注:香山科学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七个比较大的机构联合组办的会议)指出:可拓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是一门科学。

而为了逐步过渡,1996年,在北京召开第六届物元分析研讨会前,大家商量命名为“第六届物元分析与可拓工程研讨会”,这样物元分析也没有放弃,可拓也打出来了。当时有人还给蔡文先生开玩笑:“你一个光杆司令,怎么跑到北京来开这么大的会议,还把北大、清华的教授和两院院士请到了主席台来。”这是第一次以可拓学露面的大会,开的规模比较大,很多报纸都介绍了。

1998年,第七届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当时正式改名为“第七届可拓工程年会”。为什么不打可拓学呢?因为当时我们的国家需要应用,需要学习国外的东西,需要把科研成果用到主战场,也就是生产第一线。所以顺应时代的需要,没有强调可拓论和可拓学,而采用“可拓工程”。同时,物元分析研究所也更名为可拓工程研究所。

到了2013年左右,国家开始强调理论,强调方法,强调自主创新,所以又有研究者觉得“可拓工程”这个名字太窄了,应该把“可拓论”也加进去,所以,把可拓工程、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论三者合称为可拓学。研究所也更名为“可拓学研究所”,“可拓工程年会”也改成“可拓学年会”。

正是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导致现在老一辈研究者习惯称其为“物元分析”,而新一代研究者则习惯称作“可拓学”。

最后,蔡文先生强调:“当前,现在我们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最需要的是两个东西,第一是原创的东西,不是把西方好的或不好的东西都搬到中国来,而是要重视中国原创的研究。第二个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不仅仅是应用,因为应用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特朗普执政四年的时间里,使大家更清楚原创研究和基础研究对我国的重要性。

在辞旧迎新之际,蔡文先生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充满信心,期望和大家一起,在新的一年里把可拓之花开到全国,开向全世界。2021年,应该是可拓学发挥更大作用的一年,也将是可拓学蓬勃发展的一年。

(张利华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晚整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271975.html

上一篇:EISA.TRIZ可拓创新创业试验:魔力书屋
下一篇:读《信息科学原理》后记有感
收藏 IP: 125.70.89.*| 热度|

4 许培扬 张学文 李莉 姚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