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供应链管理创新案例研究:长安汽车前世今生

已有 3182 次阅读 2020-7-6 17:20 |个人分类:物流信息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诞生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工业先驱

     长安汽车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上海洋炮局

     1862年11月,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座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上海洋炮局具体是如何创办的?又是如何演变为今天的长安汽车的呢?

    【时代背景】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危机起伏,内忧外患。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均告失败,国家主权严重丧失,领土大片割让。

     【关键人物】

       李鸿章,洋务运动领头人之一,在与列强抗争和反击太平军的过程中,见识了外国军队的精良武器,但当时淮军经费不足,又考虑到长期依靠西方进口军火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想自强自立,向西方学习生产技术,创办和发展自己的军工企业,自己建厂造兵器。

       马格里毛遂自荐,他在兵营门外造出了第一个铸模,并请一位中国木匠用普通的车床制作了一个拳师式导火管,造出了一个炮弹、几个药引和几支炮门纸管自来火。他还建议李鸿章购买英国阿斯本舰队的机器设备,开始使用蒸汽锅炉、化铁炉、铁水包和各种机床,实现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的历史性飞跃。

     【创业之初】

      作为最早创立的洋炮局,当时雇用了50名工人,还招募了洋匠,到香港采购需要的机具,用极其简陋的粘土熔化炉,开始制造开花炮弹。

      1863年,上海洋炮局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到了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的西天寺废墟上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金陵制造局。在创建之初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又用于武装淮军,曾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1912年民国成立,金陵制造局厂名继续被沿用,1929年更名为金陵兵工厂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成为当时中国主要兵工企业。

      【西迁壮举】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南京告急。16日,金陵兵工厂得到政府西迁命令。全厂职工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夜以继日地拆卸机器设备。并在厂长李承干的带领下,沿江而上,突破重重险关,历史三个月,终于到达重庆。

       在南京码头,大量难民涌上运送设备的船只,眼看运输时机被耽误,职工们焦急万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作孚声泪俱下,号召难民们为了国家,帮助工厂把这些设备运到大后方,为国家保存了希望。在民族大义感召下,逃难的南京人民纷纷自发下船的同时,还帮着金陵兵工厂的职工一起把设备搬上船。

      在运输路上,没有任何起重设备,卸船装船,全靠人力一点点用滚木、扁担、绳索搬运。航道艰难,轮船又是逆行,开得慢,为了赶时间,很多路段都是依靠人力跳到河里硬拉过去。上海、南京、湖北和四川各地不同口音的人们齐声高喊劳动号子,那个场景想想都振奋人心。轮船开到万县,敌机的轰炸,虽然把船炸翻了,但是大家依然不愿放弃,纷纷扎进江里,把机器抢救上来。由于最早西迁,复产速度快,损失最小。后更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1952年,第二十一兵工厂更名为国营四五六厂。

      【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

        1957年初,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学会两套本领”,国营四五六厂按照中央指示和上级部门安排,先后选定了机床、柴油机、吉普车和精密量具作为长期生产的主要民品。在这次军“军民结合”发展中,在200多名工人面临资金不足、没有机床和模具的情况下,历时3个月,以威利斯M38AI为基础,逐个零件反复测绘仿制,终于试制出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越野吉普车在长安诞生。与此同时,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作为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承担起国家汽车工业的先锋官重任。重1150公斤,最大载重量440公斤,乘员6人;同时有4缸4冲程气化器式水冷发动机,排量2199毫升;最高时速115公里,100公里油耗13.7升,最大爬坡度30度......长江牌吉普的各项数据,在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填补了多项空白。

       1963年,在上级指示下,长安将自己研制的该车型的图纸资料完全交付给了筹建完毕的北京汽车制造厂,为北京吉普成为一代名车奠定了较高起点。长安研制的长江牌46型吉普车,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长安在改革开放后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著名的北京212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后功臣】

        1960年,苏联在中苏边境珍宝岛(现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面对苏联步步紧逼,中国军队全面抵抗,当时苏军的T-62坦克(世界上第一种装备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的坦克)成为我方军队最大威胁,虽然我方火箭炮很多,但因为技术落后,再加上天气、地形等诸多原因,火箭炮打在苏军的坦克上基本上直接跳弹开,难以起作用。为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专家连续几天研究,想出了一种可以增加摩檫力的防滑帽,并由长安机械制造厂根据草图开始防滑帽设计,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终于拿出完整设计图,紧接着是生产,员工们都主动前来帮忙,一天之内便生产出了1000多个零部件。当防滑帽送到前线时,进行了一次绝地反击。这次珍宝岛战役的成功让苏联对中国常规力量的实力有了新评价,一定程度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长安也为国防就书写了传奇一笔。

      【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

       1978年,改革开放,长安汽车开启了第二次军转民,虽然前期开发了石油钻头、猎枪、绞边器等民品,但由于附加值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安这万人大厂的吃饭问题。为了生存,工厂组织了三个调研组,分别到北京、天津、广州开展市场调研,选择产品,找米下锅。当时长安民用研究所所长王敏智带队,在广州街头突然发现了一辆飞驰而过的微型汽车,大家不约而同眼前一亮,立马开始追车想一探究竟,车主不知,一位有人想闹事打架,没想一条街之后,那群人还紧追不放,才把车停了下来,后来才知原来是想看看这辆日本铃木生产的微型汽车。通过认真观察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缝隙,的确让人心动,更重要的是外形小强、价格便宜,排量小耐用。结合自己曾经有过研制长江牌46型吉普车的经验,以及当时国内汽车业缺轻少重无微的实际情况,1980年春节一过,长安便立即着手微车研发,并主动开始接洽日本铃木公司。先购买两辆日本铃木轻型卡车,原本决定在对整车进行拆解、测绘后进行仿制,但将车辆拆解后惊讶地发现,铃木卡车的技术远远超出最初的想象了,技术上的难题迫使长安决定引进日本铃木的产品和技术。但面对日方代表对当时汽车制造业的怀疑态度,长安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想要发展,必须攻下生产技术的三大难关,即发动机、仪表盘和驾驶室的制造。为了攻克难关,他们还请来重庆汽车修理3403厂的职工手工敲制驾驶室。

      1983年10月,第一辆样车试车完毕,之后又试制出8辆样车。1984年,当时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重庆视察工作,审查了长安厂试制的微型载货汽车,并作出了“重庆也可以搞联合体生产汽车”的指示,不久,长安厂和日本铃木公司正式签订技术贸易合作协定书,进行微型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的合作。1984年11月15日,第一批长安牌SC112微型厢式火车和SC110微型载货汽车正式下线,标志着长安厂正式从军工企业转型为民用车生产企业。

    【自主品牌之路】

     1995年,长安厂与江陵厂合并为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10月13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公司正式成立。1999年8月13日,长安之星在清华大学完成了“挽救中国微车命名的第一撞”,长安之星也成为中国首款通过安全碰撞测试的微型车。2000年6月,长安汽车南京公司正式成立。2001年,长安之星首次通过国内追尾碰撞测试,再次将国内微型车安全性标准提升。同年7月,长安汽车第1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国内自主品牌中第一个产销突破百万大关的车企。2002年5月,长安汽车河北公司正式成立并投产。同年7月,长安汽车推出长安之星电喷车型,此举也开创了国产微型车环保新标准。2003年,长安汽车在意大利都灵成立中国第一个海外汽车设计中心——长安汽车欧洲设计中心。2005年11月,第300万辆长安之星下线,创造了国内单车产销最高纪录。2006年7月,长安汽车公布其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战略,11月,首款家用轿车奔奔在北京车展正式上市,该车是长安汽车首款自主研发轿车,开发历时三年,由长安汽车与意大利知名设计公司I.D.E.A联合设计打造。2008年,长安之星S460上市。2009年7月,长安汽车综合试验场正式投入建设。2010年,长安汽车英国研发中心在英国诺丁汉正式成立,旨在充分利用当地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方面的研发优势。2011年,长安汽车美国研发中心在底特律成立,专攻汽车底盘技术。2011年5月,长安汽车碰撞试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12月21日,长安汽车迎来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历史性时刻,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累计产销突破千万用时最短的企业。由此也成为继一汽、上汽和东风之后,第四家跻身千万辆级的汽车生产企业。

   

拓展阅读:

1、长安汽车微信公众号

2、长安汽车发展史——源自152年前的兵工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240868.html

上一篇:[转载]供应链管理专业来龙去脉3:商务部启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
下一篇:萃智可拓创新之旅:汽车自动化标准
收藏 IP: 183.220.78.*| 热度|

1 吴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