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期刊及影响因子能作为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吗?(II)
期刊的评价标准与论文的评价标准并不相同
当初提出将被SCI期刊收录的论文作为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评价的标准,也许是为了改变国内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对学术成果评价的人为性等不合理现象。正像有人分析的那样:“面对数字或数据,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信任,认为依次而做出的判断结果一定是客观的”[7]。
不难发现,所有支持在评价体系中采用SCI期刊和其IF值作为定量指标的意见都基于同一个认识,即:“ISI的选刊是严格以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为理论依据的, 具有严格的遴选标准和程序,所以被这类期刊登载的文章,就一定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引入IF值,则也是因为这样的推论:“影响力高的期刊登载的文章必有高影响力”。故采用SCI和IF值作为评价的定量指标,就是引入了“科学计量”的手段,并可解决在中国现有条件和状态下,同行评价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偏差等问题。
然而,这里存在着一个谬误:高水平的期刊虽然聚集了高水平的论文,但“高IF值的期刊或SCI期刊”与“所刊载的每一篇文章均有高影响力”两者之间并非因果关系。造成这一逻辑错误的原因或许出于那些持支持意见者对SCI期刊及其IF值内涵的误解。
布拉德福定律的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加菲尔德对其提出的期刊影响因子(IF)的定义为:IF = 指定年度某刊被引用的前两年文章数/该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总数。
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布拉德福定律还是加菲尔德定律,其出发点都是描述文献发表和使用的集中性特点的,阐述的是文献分布客观存在的事实,目的是提高读者文献检索的实效,其作为指标,所评价的只是期刊而非期刊中的所有文章。
简单举一例:如果一本期刊的IF值为3,理论上是在该统计年内刊出的每篇文章都有3次被引,但很容易想通:实际上只要其中有一篇文章的被引次数大于3,而必定会有另外的文章被引次数因此而小于3;另外还一点也应很容易被理解:非在此统计年内的文章与此IF值无关。因此,用期刊的IF值来判定在其上刊载的每一篇文章的学术影响力是不合适的。
(请见续文——
ISCI期刊及影响因子能作为评价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吗?(III) :ISI选刊和统计资料的局限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