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ghao

博文

郝克刚在唐稚松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已有 6116 次阅读 2016-3-29 17:39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郝克刚在唐稚松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注:《唐稚松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5年9月16日(周三)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举行。它是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周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3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http://lcs.ios.ac.cn/~xyz/index.htm

唐稚松先生是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对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恰逢唐稚松先生诞辰 90 周年。举办这个研讨会的目的是,缅怀先贤、激励后人,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发展。现把会议议程,有关照片,郝克刚的发言和原数学所数理逻辑室(4室)的回忆资料附后。】

 

会议议程

主持人:林惠民院士

9:00 - 9:05

9:05 - 9:10

9:10 - 9:20

9:20 - 9:30

9:30 - 9:40

9:40 - 9:50

9:50 - 10:00

10:00 - 10:10

10:10 - 10:20

10:20 - 10:40

10:40 - 12:00

 

14:00 - 17:30

 

学部工作局领导致辞

软件所领导致辞

许孔时研究员发言

陆汝钤院士发言

郝克刚教授发言

冯玉琳研究员发言

张乃孝教授发言

段振华教授发言

杨东屏研究员发言

茶歇

自由发言

 

分组讨论

 

在唐稚松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西北大学郝克刚2015-10-16(回亿整理)

   今天,在我们隆重纪念科学院软件所成立30年,缅怀唐稚松院士和研讨他的学术思想之际,让我们回亿一些数学所的往事。当年胡世华和唐稚松院士所在的数学所4室是当前软件所的一支重要源头。

   那是五十七年前的事,1958年,数学所研究员胡世华和他的弟子唐稚松,陆钟万等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预见到计算机的大发展,认识到计算机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于是在科学院这个象牙塔的塔尖上-数学所,向全国开放,吸收全国二十多个高校的进修教师,办了个同计算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数理逻辑训练班。可以说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胡先生提出了逻辑机的概念,明确地指出计算机不仅可用于计算,也可以用于逻辑推理。他指导我们这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用计算所的104机证明了罗素书中的命题演算的逻辑定理,打印出了各条定理的证明过程。这对于计算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学术上,哲学上意义重大。科学院相当重视,把它作为建国十周年的重大成果汇报展览项目。还派我参加了展览会的讲解员,我记得旁边的项目就是人工胰素的合成成果。

     胡先生自讲解他的递归算法论派陆钟万老师给我们教数理逻辑基础知识。唐先生给我们讲马尔可夫的算法论。还请南大的莫绍葵先生和匈牙利的卡尔马教授讲递归函数论和其它的数理逻辑理论。当时分了三个专门的方向:逻辑线路组,程序组和基础理论组,分别仔细地讨论一些经典和最新的文献。这些课程为我们训练班的学员,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这个训练班对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训练班成员回校后都成为各校创立计算机系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如四川大学的张陞楷,中山大学的朱秉环,肖金声,湖南大学的邱光谊,武汉大学的刘良官,也包括我在西北大学……等都担任过计算机系的主任。大都是计算机课程的骨干教师。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唐先生同我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福州大学何天牧直接参予了他的xyz的项目。我们学校的李友仁老师和我的很多学生如李新,元祥等都参加了他的研究,接受了他的直接教诲。他非常关心我们各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和研究的开展。长期以来,唐先生和软件所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助,我也想趁此机会对软件所表示衷心的感谢!

    软件所是我国软件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担负着领头的作用。图灵奖得主Milner在林惠民翻译的他的Pi演算书中说: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日益发重要作用的大国,具有引领为新技术建立科学基础的机会。

预祝软件所,特别是国家计算机科学开放实验室,今后在引领建立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中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院数学所数理逻辑室及进修人员名录和部分老照片:

数理逻辑室名录和部分老照片.pp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6146-965832.html

上一篇:寻找珍贵的早期文章:《二十年后之中国》
下一篇:小诗一首,同大家共享。 七律 秋游宝鸡大水川
收藏 IP: 111.20.170.*| 热度|

2 杨正瓴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