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动力学成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binmse 动力学-缺陷物理与工程-半导体SiC-Si-GaAs

博文

Nature, Science等顶级期刊和一般期刊的写作体会

已有 22083 次阅读 2011-6-4 10:17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发表论文, 写作, 风格, 专业期刊, 顶级期刊

    科研和做学问当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发表论文,而要发表一篇论文是离不开好的写作的。我们渴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发在诸如Nature, 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虽然更多的时候是发表在一般的专业杂志上。诚然,这两类杂志最本质的区别是成果本身的重要性和general interest,然而不同的写作风格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了解了这种区别,在我们的实验结果很好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往Nature, 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投稿并增加潜在的成功率。

    想到要写这个方面的体会,是源于下面的两件事:(a)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准备往Nature的子刊Nature Materials投稿,然后把稿件发给了老板,心中暗暗高兴老板这下肯定会夸我啦。因为为了准备这篇文章,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研读Nature等杂志的写作风格。没想到等老板看过稿件后,老板诡秘的一笑说,你的写作水平怎么反而下降了啊?(b)实验室的一个师妹有一天拿来一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文章,说道:实验结果怎么都在introduction介绍了啊?是不是文章的逻辑出了问题?

    由于自己亲自动手写过Nature等风格的论文,平常也阅读上面的相关文章,因而对其有那么一点点的体会。同时,自己也发表过研究领域内的一般专业杂志,所以这里简单谈谈这两类杂志的不同写作特点。即是说,同样的实验结果,如果你想往Nature等杂志投稿,你要采用和一般杂志不同的写作风格。为了便于比较,还是从习惯的四个部分来谈: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 and Discussion, Conclusion。需要说明的是,一般Nature, Science等顶级期刊是不出现上述四个部分的明显标记的,一般专业杂志的letters也是不出现的,但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区分出它们来的。对于Experimental实验部分,写作风格差不多,只不过有些顶级期刊会把该部分放在论文的最后,下面就不再详述了。

(1)    Abstract部分:一般期刊的写作模式是,In this paper, ……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某某方法,然后说出得到了什么实验的或理论的结果。但对于如Nature等的顶级期刊,头一两句一般说明背景,如某某问题非常重要,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然后话锋一转,说Here we report 什么非常有趣的现象,有哪些重要的发现等等。一般期刊写到这里差不多可以结束了,但顶级期刊会在最后用一句话来说明此发现的general interest,会给相关领域或学科带来什么前景和建设性意义

(2)    Introduction部分:一般期刊的逻辑是这样的,先谈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然后概括一下在此领域内已经有哪些发现,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最后就提到本文用某某方法研究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对于顶级期刊,差不多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当中可以写得更interesting一些,但是在introduction的最后部分一般都会把该论文的最后得到的结果摆出来,并说明该结果的general interest。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我的师妹会有那样的疑惑。

(3)    Result and Discussion部分:对这部分来说,一般专业期刊和顶级期刊的写作差异是比较小的。但如果注意一下下面的两点,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往顶级期刊成功的几率。一是,每段的开头最好用一个过渡句,从而引出下文,而一般专业期刊你可以第一段写Figure 1 shows,第二段写Figure 2 shows,依此类推。二是,讨论的时候,适当提及一下该结果的general interest,而一般期刊可以就事论事,不必延展。

(4)    Conclusion部分:一般专业期刊就可以直接写我们用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实验结果,对于其中的有关结果进行了相关讨论等等。对于顶级期刊,这是不够的,一般都会在最后的一两句点明此结果的重要性,对相关领域或学科有哪些建设性的意义

 

以上是我个人在写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来讨论,并祝愿我们都能做一流的成果,发一流的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4218-451493.html

上一篇:谈谈我所了解的科研合作
下一篇:悉尼灯光音乐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收藏 IP: 14.200.132.*| 热度|

11 王守业 田灿荣 张志东 王安邦 禹荣明 季斌 张彦斌 聂广 王琳琳 卢萌盟 郭维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